十大正规佛经网站,佛教有哪些经文

佛教有哪些经文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妙法莲华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佛说地藏菩萨本愿经》、《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

内容介绍: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藏文: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མ་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འི་སྙིང་པོ།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

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楞严经包括:序分、三番破识、十番显见、剖妄出真、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审除细惑、从根解结、二十五圣圆通章、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十二类生、历位修证、七趣、五十阴魔。

4.《妙法莲华经》

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亦是相较容易读的。需要留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受众需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对不会诽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好处。

5.《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

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亦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说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

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来说《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例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扩展资料

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不论是不是存在都能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其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亦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

一.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二.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三.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可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

参考资料:佛经—百度百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百度百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百度百科《楞严经》—百度百科

佛教禅语大全

451.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

452.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

453.心外见法即是外,若悟自心,即离生死,即是涅盘。

454.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

455.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

456.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受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

457.非有之有为妙有,非空之空为真空。

458.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着空相,断灭诸法。

459.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460.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无取无舍,何得有别。

461.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名为外道。

462.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

463.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

464.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465.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

466.如来五眼: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着,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

467.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468.尽无尽。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与本体中亦无损减,是名无尽。

469.天地在乎,万化由心。

470.圣人妄念忽起,即同凡夫;一念回机还同本得,凡夫即圣。

471.深深拔,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472.深潭月影,任意撮摩。清谈对面,非佛而谁。

473.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474.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475.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

476.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477.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

478.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

479.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无所念,一切处无心。

480.只个无念,是名真念。

481.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482.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

483.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484.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