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适应性网页?企业如何构建响应式在线平台
企业自适应网站构建方法
1、首先,在网页代码头部,插入一行viewport元标签。viewport是网页默认的宽度和高度,上述代码表示,网页宽度默认等同于屏幕宽度(width=device-width),原始缩放比例(initial-scale=1)为1.0,即网页初始大小占屏幕面积的100%。
2、由于网页会根据屏幕宽度调整布局,因此不能采用固定宽度的布局,也不能使用固定宽度的元素。这一点尤为关键。
3、“流动布局”的含义是,各个区块的位置都是浮动的,并非固定不变。Float的优势在于,如果宽度过小,无法容纳两个元素,后面的元素会自动滚动到前面元素的下方,不会在水平方向上溢出(overflow),避免了水平滚动条的出现。
4、“自适应网页设计”的核心,在于CSS3引入的Media Query模块。其含义是,自动探测屏幕宽度,然后加载相应的CSS文件。同一个CSS文件中,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屏幕分辨率,选择应用不同的CSS规则。如果你是新手,你可以借助建站助手自助建站系统来实现。
如何打造自适应网站
1、信息架构,明确内容策略
根据产品定位和用户分析,交互设计师确定站点信息架构。(信息架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这并非本文重点,不再详述)。
这时可以明确这个产品有多少页面,每个页面包含多少内容,内容优先级是什么。很多产品包含众多页面,每个页面逐一考虑响应式设计容易造成混乱且成本高昂。因此下一步重要工作是分析页面类型,将页面归类。以玩客为例,可以将10多个页面分为三类:列表类页面、详情类页面、操作类页面。
2、移动框架
先说明为什么第二步要先设计移动框架。移动优先是移动互联网浪潮下应运而生的理念,由Luke Wroblewski最早提出。移动优先并不是指移动更重要,响应式设计理念中设备是同等重要的。它是指优先设计手机端的体验,有三个原因:
(1)手机让设计更专注,迫使你思考什么信息是最重要的。因为手机屏幕小,每屏呈现的内容少;触屏手机使用手指操作而非鼠标这样的精密设备来操作,对操作有更高要求;手机使用场景更加丰富,很多场景用户是缺乏耐心的,比如当你排队看电影正在找手机上的电子票,马上排到你了翻半天却迟迟找不到那张票这是多么令人崩溃的事情。
(2)手机许多特性让设计更强大。手机上的语音输入、地理位置定位、丰富的手势操作、越来越多的传感器,手机交互比PC拥有更多可能性。从手机开始设计,让你更早地思考如何发挥这些特性。
(3)手机正在迅猛增长。手机即将超越PC,成为最主流的上网方式,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
从移动开始设计对习惯了PC环境的设计师可能是一种挑战,思考方式工作习惯都被迫做出改变。但这种改变必须去适应,因为用户习惯在改变。
上一步已经将页面归类并确定每个页面内容优先级,现在接着分析每种类型页面的导航、主体内容等框架结构,最终得出一份框架结构表。从玩客框架结构可以看出,全局导航是所有页面公共的,局部导航只有列表类页面才有,详情类页面都有一个“页面主人”信息,而关联导航不是每个页面都有。
接着开始设计手机端“超细长页面”的框架(因为手机上一般是单列布局,所以页面又细又长)。这一步开始将信息结构设计成最粗放的框架,可以在白板或纸面上完成。要实现的关键目标是:把这个页面最需要呈现给用户的内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要符合手机上的阅读和操作习惯,尽量利用手机设备的特性。
3、响应式框架
根据手机端的框架拓展出平板和PC端框架。这是复杂产品实现响应式设计的关键步骤,它是让众多页面有条理地响应起来的基础。第一件事情是确定响应式模式,即从手机到平板到PC,导航如何变化,页面布局采用哪种响应方式,根据内容优先级如何调整模块顺序,等等。玩客在PC端以三栏布局为主,左边栏作为局部导航或者主人信息区,中间栏始终是页面主体信息,当页面需要关联导航时统一放在右边栏。
到现在这个阶段所有页面的响应式开始有规则可循,下一步工作就是继续细化规则,将框架精确到具体尺寸。具体来说就是制定流体栅格系统。
响应式是一种设计理念与前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兴形态,鼓励尽早进行跨职能沟通协作。交互确定响应式框架和栅格系统后,其他角色就可以同步开展工作了。前端开始介入完成栅格和框架搭建,产出页面基础框架。视觉同步开始探索和定义视觉风格探索,制定视觉框架,产出风格关键词、产品配色方案。整个过程需要几个角色不断讨论确定。
4、模块设计
按照移动优先的原则应该先进行移动端的模块细节设计,但我们选择了从PC端开始设计细节。因为PC端开发能够充分暴露业务复杂度,项目团队的设计、开发、测试在PC环境下拥有成熟的工具和流程,从PC开始让开发过程更顺畅。所以个人认为移动优先是确定内容策略时应该遵循的理念,细节设计和开发过程是否要移动优先,取决于产品定位和项目团队情况。
响应式框架确定了页面结构和响应模式,模块设计这个过程开始完善所有信息排版和交互形式,这是交互设计师最熟练也是最耗时的工作。这个过程与传统流程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心里要不断提醒自己,这个模块不是只为这个设备设计,它在其他设备下会出问题吗?
交互确定页面模块细节后可以抽取出产品用到的控件、组件和公共模块,现在视觉和前端开始做一件有别于传统流程的事情。视觉根据前期定义的风格设计控组件和公共模块的视觉效果,把它们拼成一个模拟的页面,我们称之为风格拼贴稿。前端再把风格拼贴稿里的控组件和公共模块实现出来,统一维护一套组件规范代码。
交互确认页面模块细节后,可提炼出产品所需控件、构件及通用模块。此刻,视觉与前端着手进行与传统流程有所区别的工作。视觉依据前期确立的风格,设计构件和通用模块的视觉呈现,将其组合成模拟页面,我们称之为风格拼图。前端随后将风格拼图中的构件和通用模块予以实现,统一维护一套规范代码。
传统做法通常是页面视觉定稿后,设计师着手整理视觉规范标注,传递给前端。风格拼图将这一工作尽可能前置,并转化为设计协作的有力工具。其优势在于:
(1)一个页面的视觉呈现实际上由众多构件和通用模块构成,运用真实的构件和通用模块拼凑的模拟页面,已能展现出产品的视觉风格。完成一个产品10余页面的视觉稿全部定稿,耗时费力,而制作一份风格拼图则轻松得多。因此,它是一种高效的设计工具。
(2)复杂产品往往涉及多个设计师和前端并行作业,尽早将构件和通用模块提取出来统一管理,是确保视觉风格一致性的有效途径。避免不同设计师同时设计同一构件或通用模块,减少重复开发带来的浪费。同时,大幅降低后期更新和维护页面的成本,例如,当需要修改“关注”按钮时,只需修改一处即可全站生效。
5、响应式模块设计
在完成PC模板细节和风格拼图后,接下来的任务是拓展平板和手机端的完整设计稿,前端产出全部响应式页面代码。在响应式模块设计过程中,最需关注的是使操作符合设备习惯,充分利用设备特性。
至此,全站响应式产品的页面陆续呈现。许多人认为响应式设计维护成本高,原因在于一个页面需同时设计多套设计稿。然而,玩客此次经验表明,在确定一套设计稿和栅格系统后,再拓展其他设备下的设计方案,工作量远低于预期。
6、测试/讨论/优化,提交开发
距离完美收官尚余最后一步,即在真实设备上测试页面效果,项目团队讨论并持续优化。
在提交开发前,需尽早明确服务端响应(RESS)的策略。服务端与客户端的结合,是目前解决响应式页面性能问题的最佳方案。哪些大图片在移动设备下只需输出小尺寸图片?哪些内容在什么设备下无需开发输出?哪些可以减少输出数据量?与开发团队协作的响应式设计,能有效控制页面文件大小,避免页面成为移动设备上消耗用户流量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