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环境之美孕育人才,为何环保行动应始终关注人的核心价值
保护生态为何以人为中心
这是一个颇具趣味的问题,生态保护需要人类去维护,自然在没有人类的情况下无需保护,因为不会有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
生态保护的宗旨在于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无法控制自然,"人定胜天"的观点是错误的。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处,人类可以利用自然,但不能决定自然。
以下为某辩论会的正方观点,仅供参考。
生态保护应以人为中心
一、概念界定:1、生态保护:在人类生存需求超出自然承载能力的背景下,人类协调生存与自然矛盾的一种活动,表现为人类限制对自然的过度利用,改善环境,优化生态。其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最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
2、本:根本,最重要的事物
二、辩题解释:生态保护应以人为中心,即在生态保护这件事上,应将人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人类进行生态保护是为了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三、分点论述
1、生态保护的主体和执行者是人类,人类的需求水平、意识水平、行为能力决定了生态保护的行为和效果。生态保护的核心和根本在于将人类生存需求置于可持续的水平上,树立人类的环境意识并发展科技。生态保护归根结底在于人类的行动,而非自然保护自然,因此,我们践行环保,应该切实研究人类的需求、意识、生产方式和行为能力,才能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生态保护。如果将生态保护的着眼点放在环境,我们能发现问题,却难以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
2、生态保护的目的在于通过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合理需求得到尽可能的满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生态保护的目标是建立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而非全面恢复原生态。而通过可持续发展,人类对眼前利益的牺牲,也是为了人类长远利益的维护。人类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原始森林禁伐区,是考虑到物种多样性、生态平衡、森林等自然生态的价值,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类的发展(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需求,在满足了这些需求之后,人类有追求更好环境的需求。而各种优化的生态是适应人类需求的)。
3、集中体现为,在人类与自然面临不可避免的冲突和选择时,才尤为凸显以谁为“本”。而当人类与自然发生无法避免的冲突时,生态保护应当优先保障人类的生存利益,兼顾环境利益,因此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在人类与自然面临生存资源和生存价值的冲突时,人类势必选择保护生存利益而非自然利益。这一点可以从生存资源和生存价值两个角度来分析:
人类是地球上一个独特的物种,其认识并利用自然规律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任何生物。因此,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必然打破自然界在其他生物上有效的生态平衡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导致种群规模的扩大、文明的演进,超过了自然循环再生的承受限度。
(1)、生存资源:过多的人口和相对不足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藏、可利用能源等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我们的生态保护面对压力,不可能选择让发展停滞,让文明倒退,而是在优先保障人类生存利益的前提下,兼顾自然环境的保护。
(2)、生存价值:自然界的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人类出于对种群生存、繁衍的保护,“不得不”对抗这一法则。而人类几乎也是所有物种中,最有能力对抗这一法则的一种。自然法则是恃强凌弱,而人类的价值则是抑强扶弱。生态保护,必须遵循人类的游戏规则,而不是自然的法则(要问为什么?不好意思,因为我是人类,不好意思评委和观众也是)。
保护生态的感动中国人物有哪些
1、张正祥
张正祥老人因为保护滇池,与利益集团斗争几十年,功勋卓著,影响深远,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国家级的荣誉奖章,也赢得了众多有良知人士的支持和尊敬。
他的敌人,私商和贪官仇恨地称他为“张疯子”;爱戴他的人们却亲切地称呼他为“滇池卫士”,称呼他为张老师。他是滇池的守护神,滇池卫士张正祥。
2002年至2004年被全国新闻媒体评选为“英雄环保卫士”、2005年被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评选委员会评选为“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
2007年被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授予“昆明好人”称号、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2011年2月,走入国务院新闻办制作的国家形象片,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人物”。
2、马永顺
马永顺是全国著名的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时,他又成为远近闻名的植树英雄。
1933年,马永顺背井离乡“闯关东”,来到当时被称为“绿色监狱”的东北林区谋生;1948年东北解放后,马永顺来到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成为红旗下第一代林业工人;
1937年进东北林区当伐木工人;1982年退休后到1999年底,坚持17年造林不止,其间率领全家人,祖孙三代参与到植树造林的行动中,植树5万多棵。
1988年6月,马永顺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全球环保500佳荣誉称号。1999年,在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他又获得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称号。
3、田桂荣
作为一名来自河南省新乡县的农村妇女,田桂荣多年来兢兢业业,扎根环境保护第一线,以惊人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念在中国的环保事业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她是国际知名环保志愿者,是全亚洲唯一同时获得福特国际环保奖和美国格雷特曼两项大奖的获得者,受到了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等领导的接见,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中国“民间环保大使”。
她是国际著名的环保志愿者,是全亚洲唯一一位同时荣获福特国际环保奖及美国格雷特曼两项大奖的得主,受到了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等高层领导的接见,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赞誉为中国的“民间环保使者”。
4、廖晓义
廖晓义是知名的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和活动家,同时也是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的创办人及主任。
她曾自筹资金拍摄纪录片《地球的女儿》,1996至2001年间担任中央电视台“环保时刻”专栏的独立制片人。她是中国首位荣获被誉为“诺贝尔环境奖”的“苏菲环境大奖”的民间环保人士,以及获得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的获得者。
廖晓义坚信节约是环保的核心,节约即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在温家宝总理关于节约型社会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26度空调节能行动”,这项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正是由廖晓义等人率先发起的。
廖晓义是我国环保事业的先驱和守护者,她从细微之处着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动环保大业,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5、徐凯
徐凯同志致力于改善村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利用周末时间亲自外出进行实地调研,学习先进经验。随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亲自组织了对小区路面硬化、电路、绿化、给排水、景观设计等方面的考察。
白天,他走遍村居的每一个角落,认真进行勘察;夜晚,他熬夜查阅居民区各种管路设计图,了解管路走向和铺设,精心进行设计。在工作中,他提出并实施“以自治管理家园、以整治改善环境、以服务凝聚民心、以文化陶冶情操”的工作理念,积极关注环保问题,热心投身环保事业,并在居民中广泛传播环保知识,组织环保实践活动。
徐凯同志将广播、宣传栏作为绿色宣传的前沿阵地,定期举办环保知识专题讲座和居民观看环保纪录片,使广大民众深刻认识到环境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深刻理解保护环境对子孙后代福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