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注关键词优化服务,强化防疫举措:福建全力升级防控策略,力保疫情不扩散

福建省深化疫情防控策略,坚定防控力度,力阻疫情蔓延

福建省深化疫情防控策略

一、提升入境人员健康管理策略

1.对入境人员实行“5天集中封闭+3天居家封闭”医学观察办法,封闭期间实施红码管控、禁止外出。

封闭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进行1次核酸检测,居家封闭医学观察第1、3天各上门进行1次核酸检测。

2.对解除集中封闭时,核酸检测Ct值在35至40之间的入境人员需进一步鉴别。

24小时后再次进行一次核酸检测,若Ct值小于35,立即转送至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隔离治疗;若Ct值大于等于35,通常为既往感染,执行居家封闭“3天2检”、红码管控、禁止外出。

3.对在我省口岸解除封闭后目的地为我省的,由各地驻口岸工作专班安排专车“点对点”转送回居住地实施3天居家封闭,不具备居家封闭条件的实施集中封闭;

目的地为外省的,由口岸所在地将人员信息提前通知有关省份,协同做好“点对点转送工作衔接;不具备“点对点”闭环转送条件的,继续就地实施集中封闭,直至满8天。

4.对省外入境解除集中封闭后,返回我省实施居家封闭的,抵达我省后,由居住地所在县应对疫情工作指挥部安排专车,点对点将其接回所在社区实施居家封闭,封闭期间实施红码管控,禁止外出。

二、提升风险人员管理策略

5.对7天内有高风险区居住史的人员,实行7天居家封闭医学观察办法,期间实施红码管控、禁止外出。在居家封闭的第1、3、5、7天各上门进行1次核酸检测。

6.对密切接触者,实行“5天集中封闭+3天居家封闭”医学观察办法,封闭期间实施红码管控、禁止外出。

集中封闭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进行1次核酸检测,居家封闭医学观察的第1、3天各上门进行1次核酸检测。

7.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人员,实行5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实施黄码管控,第1、3、5天各进行1次核酸检测,非必要不外出,确需外出的,做好个人防护,不前往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三、严格省外入闽人员健康管理

8.在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口处和服务区、普通国省道省界口港口等地设立核酸采样点,按照“自愿、免费即采即走、不限制流动”原则,面向跨省流动人员提供“落地检”服务。引导自驾游人员每到一地主动进行核酸检测,推动防控关口前移。

9.通过发短信、健康码弹窗等手段,提醒省外入闽人员进入我省后完成个人健康申报,协同做好“落地检”和后续健康管理。

10.加强大数据甄别比对,将未落实核酸检测要求的入闽人员信息,及时推送至所在目的地社区落实排查管控和核酸检测。

四、加强社区防控工作

11.强化社区网格化管理

及时排查省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系统推送的人员定位、去向以及健康状况,做到“日推日清”、“四清”;入闽人员要在24小时内向所在社区进行报备;社区要加强主动排查,对外来新进人员要督促其及时落实核酸检测、健康管理措施。

12.严格做好居家封闭管理

居家封闭应在社区组织的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做到单独居住或单间居住,使用单独卫生间,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与其他同居住人员接触。居家封闭期间实施红码管控,本人及共同居住人员不得外出。

严格落实“足不出户、上门服务做好健康监测、核酸检测、消毒消杀、垃圾处置、生活保障等工作居家封闭期间可采取有效的、可追溯的技术防范措施,确保封闭效果。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实施集中封闭。

13.严格做好居家健康监测管理

居家健康监测要选择在通风较好的房间,尽量保持相对独立,尽量使用独立卫生间。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实施黄码管控,非必要不外出,如就医等特殊情况确需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街道、社区要组织专人负责居家健康监测人员管理,明确职责,定期报告管理情况。

五、强化重点场所疫情防控

14.强化娱乐场所等重点场所管理

严格落实酒吧、KTV等娱乐场所“扫码测温入场、查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健康码及行程码”等常态化防控措施;加强各级养老机构、精神病医院、儿童福利院等重点单位疫情防控。

严格规范定点医院、红黄码医院、集中封闭场所的院感管理严防交叉感染和疫情传播。

15.强化学校疫情防控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学校严格落实“两案九制”,发生本土疫情时,根据风险研判,高等学校可采取封闭管理,减少聚集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等可停止线下授课。风险解除后,要及时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16.强化企业和工业园区疫情防控

由县疫情防控指挥部成立工作专班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疫情对企业运行的冲击,确保经济运行稳定;

疫情期间,大型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等可采取弹性工作制,重大建设项目施工企业可采取封闭管理,减少非关键岗位工作人员数量等措施。

六、规范核酸检测工作

17.充分发挥核酸检测作用督促重点人群规范落实核酸检测“应检尽检”确保“早发现”,对风险较大的重点人群可适当提高核酸检测频次。根据实际需要开展“适时抽检”。创造条件鼓励各类人群“愿检尽检”。

18.本地发生疫情后,要加强分析研判,合理确定核酸检测范围和频次,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

一般不简单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仅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风险较大时开展。提高核酸检测效率,确保当天出结果。

一般不轻易依据行政区划实施全员核酸检测,仅在感染源头和传播链路不明确、社区传播周期较长等疫情信息不明、风险较高的情况下实施。提升核酸检测效率,确保当日得出结果。

19.各地应本着便利民众的原则,科学布局核酸采样点,及时公开发布,便于民众就近进行采样检测。

规范核酸检测的“采集、运送、检测、报告”流程,执行核酸检测机构和人员资质管理,持续对核酸采样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的规范性。

七、规范风险区域划分、公布、管理

20.本土疫情发生后,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溯源和研判情况,将感染者的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分,不得随意扩展。

但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展高风险区划分范围。

21.原则上要在新冠病毒感染者确诊后5小时内,由市级或县级疫情防控指挥部确定高风险区并对外公布,同时采取相应管控措施,防止风险人员外溢。

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22.做好封控隔离人员服务保障工作,成立群众生活就医保障工作小组,切实保障群众生活和就医基本需求。

建立社区与医疗机构、药房等直通热线,保障居民治疗用药等需求,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诊。做好封控隔离人员心理疏导,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困”的实际困难。

八、加强应对疫情能力建设

23.完善指挥体系分级响应机制,发生疫情时,由设区市级统筹全市防控力量和资源,实行扁平化管理。疫情涉及两个及以上设区市时由省级统筹指挥。

24.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溯源能力建设,在保持10支省级流调队伍、40支市级流调队伍的基础上,强化县级流调队伍建设,并配备足够数量的公安干警,强化“三公一大”协作机制。

25.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在现有核酸检测能力基础上推动全省检测能力再提升;组织开展志愿者采样培训;各设区市要成立“追阳”工作小组,专门负责“追阳”工作,各县级常备1-2支“追阳小分队”,由设区市统筹,保证“追阳”效率。

26.加强医疗救治工作,坚持“四集中”原则,落实专家会诊机制,特别关注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群体,做好重症救治。坚持中西医结合和多学科诊疗,在做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的同时,做好基础性疾病的治疗。

27.加快医疗资源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及儿童专科医院要设立发热门诊;各地要充分发挥市级统筹作用,增加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床位储备数量,定点医院ICU床位不低于床位总数的10%,同时设置可转换ICU床位。

28.强化防控资源储备,各地要按照要求做好隔离场所、防护物资的准备,加强检测试剂、防护物资、以及新冠治疗特效药、医疗设备等医疗物资的储备。

九、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四方责任

福建省2020年建筑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如何

2020年,福建建筑业行业结构持续优化,高资质企业持续增加。

从数据来看,福建省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已有21家,比2015年增加16家,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已有526家,福建省特一级建筑企业完成产值7346亿元,占全省产值的56%。

2020年,福建省实现建筑业产值超百亿元的建筑业龙头企业达到11家,超10亿元的建筑企业311家,比2015年增加134家。

其中,重点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向投资、建材生产、工程总承包领域延伸,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福建省有甲级勘察单位49家,甲级设计单位198家,资质范围涵盖建筑、市政、公路、水利、电力等行业,基本具备了承接各类省重点工程、大型工程勘察设计的能力和水平。

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建筑业企业还积极走出境外发展,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海外业务快速发展。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技术管理服务、工程总承包等业务方面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突破,2020年营业收入达到15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61.3%。处于行业结构顶端的高资质企业优势明显,产业集中度得到提升。

同时,福建建筑行业积极推行新型项目组织方式,完善工程总承包政策,培育集设计和施工为一体的工程总承包企业,指导重点骨干企业用好住建部的工程总承包扶持政策。

从人员情况来看,2020年福建全省录入实名制管理平台的农民工信息逾124万人,实施实名制的在建项目7238个。建筑业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社会就业能力增强。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