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求解天津大学最优化方法试题解答,数学与理工科必备,速来获取第1.19题精准答案!
紧急!!!最优化方法运算,数学理工学科,求解第1.19题答案!!
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儿时在水面玩“水漂”的游戏一定不会忘记吧.现有一个圆形波浪实验水池的中心已有两个振动源,在t秒内,它们引发的水面波动可分别由函数y1=sin t和y2=sin(t+2π/3)来描述,当这两个振动源同时启动工作时,要使原本平静的水面保持平静,则需再增加一个振动源(假设不计其他因素,则水面波动由几个函数的和表达),请你写出这个新增振动源的函数解析式。
答案
y3=sin(t+4π/3)
解:因为y1+y2+y3=sin t+sin(t+2π/3)+y3=0
即1/2sin t+√3/2cos t+y3=0,
所以y3=sin(t+4π/3)时符合题意.
本题也可为y3=sin(t-2π/3)(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y3=sin(t+4π/3)
解析
由“要使原本平静的水面保持平静,”可知y1+y2+y3=0,从而求得y3.
本题主要考查应用题的基本做法,要注意关键字,词与关键句建立数学模型.
小学三年级奥数最优化问题的提高题哪有
[经典例题]
例1:货轮上卸下若干只箱子,总重量为10吨,每只箱子的重量不超过1吨,为了保证能把这些箱子一次运走,问至少需要多少辆载重3吨的汽车?
[分析]因为每一只箱子的重量不超过1吨,所以每一辆汽车可运走的箱子重量不会少于2吨,否则可以再放一只箱子。所以,5辆汽车本是足够的,但是4辆汽车并不一定能把箱子全部运走。例如,设有13只箱子,,所以每辆汽车只能运走3只箱子,13只箱子用4辆汽车一次运不走。
因此,为了保证能一次把箱子全部运走,至少需要5辆汽车。
例2:用10尺长的竹竿来截取3尺、4尺长的甲、乙两种短竹竿各100根,至少要用去原材料几根?怎样截法最合算?
[分析]一个10尺长的竹竿应有三种截法:
(1) 3尺两根和4尺一根,最省;
(2) 3尺三根,余一尺;
(3) 4尺两根,余2尺。
为了省材料,尽量使用方法(1),这样50根原材料,可截得100根3尺的竹竿和50根4尺的竹竿,还差50根4尺的,最好选择方法(3),这样所需原材料最少,只需25根即可,这样,至少需用去原材料75根。
例3: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两位数,而且是三个连续偶数,它们个位数字的和是7的倍数,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最长应是多少厘米?
[分析]因为三角形三边是三个连续偶数,所以它们的个位数字只能是0,2,4,6,8,并且它们的和也是偶数,又因为它们的个位数字的和是7的倍数,所以只能是14,三角形三条边最大可能是86,88,90,那么周长最长为86+88+90=264厘米。
例4:把25拆成若干个正整数的和,使它们的积最大。
[分析]先从较小数形开始实验,发现其规律:
把6拆成3+3,其积为3×3=9最大;
把7拆成3+2+2,其积为3×2×2=12最大;
把8拆成3+3+2,其积为3×3×2=18最大;
把9拆成3+3+3,其积为3×3×3=27最大;……
这就是说,要想分拆后的数的乘积最大,应尽可能多的出现3,而当某一自然数可表示为若干个3与1的和时,要取出一个3与1重合在一起再分拆成两个2之和,因此25可以拆成3+3+3+3+3+3+3+2+2,其积37×22=8748为最大。
例5: A、B两人要到沙漠中探险,他们每天向沙漠深处走20千米,已知每人最多可携带一个人24天的食物和水,如果不准将部分食物存放于途中,问其中一个人最远可以深入沙漠多少千米(要求最后两人返回出发点)?如果可以将部分食物存放于途中以备返回时取用呢?
[分析]设A走X天后返回,A留下自己返回时所需的食物,剩下的转给B,此时B共有(48-3X)天的食物,因为B最多携带24天的食物,所以X=8,剩下的24天食物,B只能再向前走8天,留下16天的食物供返回时用,所以B可以向沙漠深处走16天,因为每天走20千米,所以其中一人最多可以深入沙漠320千米。
如果改变条件,则问题关键为A返回时留给B24天的食物,由于24天的食物可以使B单独深入沙漠12天的路程,而另外24天的食物要供A、B两人往返一段路,这段路为24÷4=6天的路程,所以B可以深入沙漠18天的路程,也就是说,其中一个人最远可以深入沙漠360千米。
例6:甲、乙两个服装厂每个工人和设备都能全力生产同一规格的西服,甲厂每月用的时间生产上衣,的时间生产裤子,全月恰好生产900套西服;乙厂每月用的时间生产上衣,的时间生产裤子,全月恰好生产1200套西服,现在两厂联合生产,尽量发挥各自特长多生产西服,那么现在每月比过去多生产西服多少套?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甲厂生产一条裤子与一件上衣的时间之比为2:3;因此在单位时间内甲厂生产的上衣与裤子的数量之比为2:3;同理可知,在单位时间内乙厂生产上衣与裤子的数量之比是3:4;,由于,所以甲厂善于生产裤子,乙厂善于生产上衣。两厂联合生产,尽量发挥各自特长,安排乙厂全力生产上衣,由于乙厂生产月生产1200件上衣,那么乙厂全月可生产上衣1200÷=2100件,同时,安排甲厂全力生产裤子,则甲厂全月可生产裤子900÷=2250条。
为了配套生产,甲厂先全力生产2100条裤子,这需要2100÷2250=月,然后甲厂再用月单独生产西服900×=60套,于是,现在联合生产每月比过去多生产西服
(2100+60)-(900+1200)=60套
例7今有围棋子1400颗,甲、乙两人做取围棋子的游戏,甲先取,乙后取,两人轮流各取一次,规定每次只能取7P(P为1或不超过20的任一质数)颗棋子,谁最后取完为胜者,问甲、乙两人谁有必胜的策略?
今有围棋子1400颗,甲、乙两人进行围棋子取用游戏,甲先行,乙后行,轮流各自取一次,规定每次只能取用7P(P为1或不超过20的任一质数)颗棋子,最后取完者为胜者,问甲、乙两人谁拥有必胜的策略?
[分析]因为1400可以表示为7乘以200,所以原题可以转化为:有围棋子200颗,甲、乙两人轮流每次取P颗,最后取完者获胜。
[解]乙拥有必胜的策略。
由于200可以表示为4乘以50,P或者是2,或者可以表示为4k+1或4k+3的形式(k为零或正整数)。乙采取的策略为:若甲取2,4k+1,4k+3颗,则乙取2,3,1颗,使得剩余的棋子数量仍是4的倍数。如此最后出现剩余数为不超过20的4的倍数,此时甲无法取完,而乙可以全部取完,从而获胜。
[说明](1)在此题中,乙是“后发制人”,因此先取者不一定存在必胜的策略,关键在于他们所面临的“情形”;
(2)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这个问题的解法,将所有的情形——剩余棋子的数量分成两类,第一类是4的倍数,第二类是其他。若某人在取棋时遇到的是第二类情形,那么他可以取1或2或3颗,使得剩下的是第一类情形,若取棋时面临第一类情形,则取棋后留给另一个人的一定是第二类情形。所以,谁先面临第二类情形谁就能获胜,在大多数双人比赛问题中,都可采用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