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分拣工感悟分享:盘点仓储位置优化策略及技巧
仓库货位布局优化策略有哪些
传统仓库运作管理往往将货物置于最先到达的可用空间,或忽视商品动态需求及客户需求模式的改变,延续多年习惯与经验来存放物品。这种传统仓库布局导致流程速度慢、效率低下以及空间利用率不足。然而,现代物流,尤其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新的目标是:用相同的劳动力或成本完成更多工作;通过增值服务将仓库从资金密集型转化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缩短订单履行时间,提供更快捷、更周到的服务。
一种与“仓库关键绩效指标(Warehouse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密切相关的货位布局优化管理(Slotting Optimization)方法已提出。货位布局优化旨在确定每种商品的适宜存放方式,以及在该存放方式下的空间分配。货位布局优化追求不同设备、货架类型、商品分组、货位规划、人工成本等因素,以实现最佳的布局,有效掌握商品变化,最大化成本节约。货位布局优化为现有仓库挖掘效率和成本,并为新建配送中心或仓库提供运营前的关键管理准备。
由于大部分仓库管理软件系统(WMS)和计算机系统无法支持货位布局优化,因此当前约80%的配送中心或仓库无法进行正确的布局优化。原因主要在于基础数据不足,MIS资源尚不支持,缺乏正确的布局优化软件和方法。针对仓库现代化需求,一些有实力的专业软件公司已成功开发出仓库货位布局优化软件。软件通过对商品批量、体积、质量控制、滞销度、日拣取量、日进出量等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结合相关策略,如相关性法则、互补性法则、相容性法则等进行布局优化,从而大幅降低布局成本。
无论是商用软件还是自行开发的应用软件,货位布局优化必须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根据内置商品属性或自定义属性对商品进行分组;
●评估并建议每件商品的最佳货位和可用货位;
●在商品分类及属性发生变化时调整设施状态;
●将仓库从低效率状态转化为优化状态所需的移动执行配置;
●以三维图形化或数字化形式输出分析结果。
进行货位布局优化时,需要大量原始数据和资料,对于每种商品,需要了解品规编号、品规描述、材料类型、储存环境、保质期、尺寸、重量、每箱件数、每托盘件数等信息,甚至包括客户订单信息。收集到完整原始数据后,选择合适的优化策略尤为重要。调查表明,应用直觉和想当然的方法可能导致误导,甚至产生相反结果。一个高效的布局优化策略可以增加吞吐量,改善劳动力使用,减少工伤,更好地利用空间和减少产品破损。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布局优化策略:
●周期流通性布局优化。根据年、季、月等时间段内的流通性,以商品体积确定存储模式和储位。
●销售量布局优化。根据每段时间内的出货量确定存储模式和空间分配。
●单位体积布局优化。根据商品单位体积(如托盘、箱或周转箱等)和商品体积进行划分和整合。
●分拣密度布局优化。具有高分拣密度的商品应放置在黄金区域和最易拣选的拣选面。
通常,布局优化是一种优化和模拟工具,可以独立于仓库管理系统(WMS)运行。因此,在虚拟仓库空间中综合使用多种策略或交替使用策略,求得满意效果后再进行物理实施,是一种较好的实际应用方法。
布局优化的计算难以用数字化公式和数字模型描述,通常利用规则或准则进行非过程性运算。规则在计算中对数据收敛于目标时起到约束作用。大多数规则是通用的,即使普通仓库也不允许商品入库时随机或无规划地放置。而不同配送中心或仓库会根据自身特点和商品属性制定特殊规则。例如,支持药品零售的配送中心会将类似药品分开存放以减少拣选错误,但存放非药类时会按同产品族分类存放。
规则一:以周转率为基础法则。将商品按周转率由大到小排序,分为若干段(通常三至五段),同属于一段的商品列为同一级,按照定位或分类存储法原则,指定存储区域给每一级商品,周转率越高应离出入口越近。
规则二:产品相关性法则。这样可以缩短提取路程,减少工作人员疲劳,简化清点工作。产品相关性大小可以利用历史订单数据进行分析。
规则三:产品同一性法则。同一物品应储放于同一保管位置,以便作业人员快速熟悉货品保管位置,减少同一物品的存取搬运时间,提高物流中心作业生产力。
规则四:产品互补性原则。互补性高的商品应存放于邻近位置,以便缺货时迅速以另一品项替代。
规则五:产品相容性法则。相容性低的产品不可放置在一起,以免损害品质。
规则六:产品尺寸法则。在仓库布置时,考虑物品单位大小以及由于相同物品所造成的整批形状,以便能供应适当的空间满足特定要求。在存储物品时,必须要有不同大小位置的变化,用以容纳不同大小和容积的物品,使物品存储数量和位置适当,拨发迅速,搬运工作及时间都能减少。
规则六:产品尺寸原则。在仓库布局中,我们需兼顾物品的个体尺寸及同类物品形成的整体形状,以确保为特定需求提供充足空间。因此,存储物品时需调整不同尺寸的存放位置,以适应不同体积的物品。此原则有助于合理分配物品数量和位置,从而加快出库速度,减少搬运工作和时间。若忽视物品尺寸,可能导致空间浪费或存放空间不足;忽视物品整体形状也可能导致无法在同一空间存放。
规则七:重量特性原则。重量特性的原则是指根据物品重量决定其在货位的高低位置。通常,重物应存放在地面或料架下层,轻物则存放在上层;若人工搬运,腰部以下高度用于存放重物或大型物品,腰部以上高度用于存放轻物或小型物品。
规则八:产品特性原则。物品特性不仅涉及其本身的危险性和易腐蚀性,还可能影响其他物品,因此在物流中心布局时应予以考虑。
规则可依据共性和个性特点制定,如药品仓库需符合GSP规定。规则制定后,需明确规则间的优先级。
通过货位优化,可在有限空间实现更多分拣面。对于流通量大的商品,需满足人体工程学需求和便捷的通道以提高运营效率;对于周转较慢的商品,则通过优化后减少空间占用,以便在有限面积内分拣更多种类商品,缩短拣选路径。简而言之,提高效率、空间利用率,最终降低成本。
如何提升优化仓库管理
(一)货位优化,提升分拣作业效率
对货物进行分类,有序编排,用简洁的文字、符号或数字代替名称、类别等信息。进行科学的货物编码,有利于快速出入库,提高作业效率。为使仓储管理有序,规范出入库操作,应按服装存储要求将仓储空间分割成若干区域,形成货位并编号,便于区分货位,方便分拣作业。
(二)盘点多级化,提升盘点准确率和作业效率
对参与初盘、复盘、抽盘和监盘的人员进行盘点管理程序培训,确保盘点人员充分了解盘点程序、方法和使用的表单等;对复盘和监盘人员进行货物识别训练,加强复盘和监盘人员对货物的识别,有利于盘点工作的进行。
(三)操作实现程序化,提升出入库作业效率
确保货物入库前准备工作充分,入库操作流程规范有效,验收内容全面、方法得当,单据填写正确规范,人员分工明确,各部门协作良好,处理入库验收过程中的异常问题,如单据不全、不符、质量有异、数量不符、有单无货、错验等问题。周密组织、合理安排,以合理的物流成本保证出库货物按质、按量、及时、安全地发给客户,确保作业高效、准确、低耗、有序。
(四)仓储作业信息化,提升仓储作业效率
随着企业发展,需在各方面加大投资,尤其在仓储方面。加大仓储场所、设施、搬运设备、分拣设备、条码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应用条形码技术可解决企业作业效率低、库存控制难、货位管理难等问题,从容应对市场变化。实现仓储管理信息化,需为每款每品种产品建立唯一编码,并使用条码打印机制作出条码标签粘贴或挂在产品固定位置上,避免找不到货物、仓储混乱的情况。总之,企业可从货位优化、盘点多级化、作业操作程序规范化、仓储信息化等方面提升仓储作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