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存款组合策略:银行贷款结构优化的路径探讨
一、银行如何优化贷款结构?
银行信贷结构正在发生积极演变,一方面着力缩减产能过剩领域贷款,另一方面将更多资金投向优质客户、重大工程、民生项目以及“小微”“三农”等经济薄弱环节。
1、商业银行需在把握当前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合理调整信贷投放的规模和方向,优化信贷结构,尽可能让信贷资金直接流入经济活动中最需要的地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
2、中国建设银行持续实施差异化的信贷支持政策,对列入国家规划的优质客户、重大工程,加快评估进度并实行差异化授权管理。招商银行加大了对个人住房贷款低风险业务的投放,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4008.12亿元,较年初增长24.72%,占零售贷款的比重为37.94%。中国银行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等行业贷款增长7.73%。
3、多家银行将继续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大对扩大内需、自主创新、保障民生、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投放。消费信贷是一个重点突破的领域,到6月底,中国工商银行的消费信贷总额达29200亿元,主要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今年上半年共增加消费贷款2063亿元,增长7.6%。同时,消费贷款的不良率仅为0.73%,质量也非常优良。”平安银行表示,下半年将适应政策变化,推进资产结构调整,进一步压缩同业资产和票据资产,提升贷款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结构。
4、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一向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从2012年开始,银行业就集中力量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支持力度,到今年上半年,多家银行已取得较大进展。
5、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农业银行农村贷款余额20.72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农户贷款余额5.84万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2.1个百分点;农业贷款余额3.52万亿元,同比增长6.4%。拟上市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6958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农户贷款余额5539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比重近80%,该行还力争在9月底前完成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
6、小微企业贷款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工商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短频急”融资需求的互联网贷款产品“网贷通”,已累计向7万多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73万亿元,余额超过2000亿元。民生银行小微贷款余额为4026.76亿元,小微客户数达到344.27万户,该行还启动了小区金融2.0项目试点,社区网点达到4808家,其中获准挂牌的社区支行841家。
二、银行如何优化贷款结构?
提供一篇《对我国国有银行资产运营管理与探讨》的论文提纲,供写作参考。对我国国有银行资产运营管理与探讨(提纲)摘要: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运营管理机构及监控指标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资产运营管理机构及监控指标设置体系,为国有银行资产运营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关键词:国有银行,资产运营管理,指标
银行资产运营管理是西方商业银行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的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法和制度,是金融业务管理的基础。在我国,随着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转型,以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运营比例管理的通知》为标志,这项市场经济下形成的银行经营管理制度在我国正式实施。金融机构的资产运营管理应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全面考虑,通过确定合理的资产与负债的各种比例关系,使之在总量上均衡,结构上优化,防止超负荷经营,规避金融风险,从而实现银行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统一,达到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目的。
一、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运营管理机构及监控指标现状
随着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转型,资产运营风险的管理已引起各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有关资产运营风险管理的办法、规章相继出台。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运营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各家银行相继设立了资产运营管理委员会、信贷资产管理委员会,部分银行还利用计算机等手段建立了资产风险管理监控系统、预警系统等。但从各机构工作开展的现状及《通知》实施的情况看,还存在某些问题。
1、多数资产运营管理委员会等机构任务不具体,目标不甚明了。
2、考核指标内容不全,银行风险点覆盖不够,所得结论依据不足。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研究(提纲)
摘要:本文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现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资产负债管理机构的设置及监控指标体系,为我国国有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监控指标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机构及监控指标现状
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转型的推进,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管理办法和规章陆续出台,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多数银行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信贷资产管理委员会,并建立了资产风险管理监控系统、预警系统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 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机构职责不明确,目标不清晰。
- 考核指标内容不全面,风险点覆盖不足,结论依据不足。
二、资产负债管理机构及监控指标设置
(一)完善机构建设
- 银行主要决策者应直接领导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强化其独立性,明确工作目标,完善考核办法。
- 委员会成员应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熟悉金融理论,了解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金融风险。
- 委员会负责人必须熟悉本机构的相关财务数据。
- 委员会中心任务应是控制各种金融风险,计划并控制资产总量、资金来源和运用、资产负债比例结构、资金成本和盈利率。
- 信贷审批机构、筹资机构、信贷质量管理机构等应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监管下,按照委员会的目标统筹安排工作,以控制整体风险,保证本机构的稳健经营和“三性”统一。
(二)完善资产负债结构监控指标体系
- 存款稳定性指标:一般活期存款平均余额、余期在一年以内定期存款平均余额、余期在一年以上定期存款平均余额、活期存款占比、储蓄定期存款比例、企业定期存款比例等。
- 存贷规模指标:本存贷比、本存贷增量比等。
三、如何进一步扩大存贷款规模,优化结构规模
- 不断优化金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存贷款规模,优化结构规模。
- 加强风险管理,防范金融风险,确保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统一。
四、如何提高存款的稳定性
- 提高存款稳定性是银行经营的重要目标之一。银行需要关注并优化其稳定性存款的构成。
- 稳定性存款主要包括对利率变化不敏感的存款,如定期存款和专项存款。
- 银行应关注忠诚度较高的客户,提高存款稳定性。
- 稳定性存款对银行至关重要,有助于降低银行准备金需求,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
稳定存款对金融机构极为关键,因其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需持有的储备资金,进而使金融机构能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收益更高的资产中。
-
在研究存款稳定性之际,金融机构需密切注意存款稳定性比率,这是评估存款稳定性的核心指标。
-
存款稳定性比率揭示了银行存款中稳定部分与整体的比例,它是决定银行贷款规模及期限的关键依据。
-
存款结构及其各部分的稳定性是影响存款稳定性比率的主要因素。例如,活期存款的稳定性比率受客户数量和平均存款期限的影响。
-
银行存款的不稳定性,尤其是由高息揽储和“冲时点”存款行为引发的,会提升银行的资金成本并缩短平均存期,进而降低存款稳定性。
-
为应对存款的不稳定性,金融机构必须管理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这可能要求金融机构维持较高的日常备付金水平,并采取多种策略以吸引存款。
-
目前,金融机构常用的策略已从过去的激烈竞争拉存款转变为提供结构性存款产品,这些产品融合了定期存款和期权,以吸引投资者。
-
实际上,银行存款利率已经开始上升,不同类型的银行上升幅度各异。
-
为限制银行“冲时点”行为,提升存款稳定性,中国银监会曾发布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银行控制月末存款偏离度,并采取措施避免过度竞争和不当激励。
-
商业银行被禁止设立可能导致存款不稳定性的时点性规模考核指标,以及那些仅以市场份额或排名为目标的考核指标。
-
银行还被限制不得通过高息揽储、非法返利、理财产品及同业业务等手段吸引存款,以维护存款市场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