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电商网站攻略:深入探讨电商平台中的商品对比特性应用

略谈电商平台的商品比较特性

2014年,在优化新一站保险网商品比较特性时,进行的一次竞争对手分析。

货比三家,方能确保不赔,这一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日常购物行为中也有所体现。通常,对于不熟悉或重要性较高的商品,如汽车,人们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搜集信息,寻找符合需求的备选车型和品牌,通过比较后做出购买决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搜集和比较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比较特性成为了汽车和3C产品评测网站的标配,不少B2B和B2C平台也具备了这一功能,例如阿里国际站和京东商城,本文选取了这两个平台以及一个国外的保险网购平台ehealthinsurance,从交互设计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需求分析

1.目标场景

需要购买不熟悉或重要性较高的商品,B2B的初次采购,B2C的汽车、保险和礼品等。

2.操作流程

搜索>筛选>浏览并简单比较,挑选出若干>详细比较>联系或购买

3.用户需求

在同一个类别下进行比较,可同时比较多个商品;

浏览商品时,可加入比较;

比较过程中,若不合适,可随时剔除备选商品;

若不确定,可查看详情,获取更多信息;

若发现最优选项,可直接联系或购买。

4.设计目标

产品列表页的每个商品所在区域有明显的“加入比较”,明确告知用户功能的限制;

自动更新比较栏,但不能影响用户的正常浏览;

比较页面简洁,可轻松区分不同之处,删除、查看等操作易于发现和使用;

案例分析

阿里国际站

B2B平台上的采购行为需求明确、决策理性。通常,采购商在寻找固定的合作伙伴,会全面评估供应商的商品和公司,这与普通个人购买行为有所不同。

1.入口

“加入比较”默认设置在产品列表页,但产品详情页没有。

2.点击“加入比较”后

点击后会有成功提示,还会有浮动层告知用户已添加多少,最多可添加多少。浮动层较小,且允许手动关闭,基本不会影响正常浏览。

不过,点击“比较”按钮后,返回产品列表页或刷新产品列表页,会恢复到默认状态,这样用户难以识别出那些已添加的商品。

3.比较页面

点击比较后,会在新窗口打开。当发现明显不合适的产品,可以选择删除,但删除后无法撤销删除;当用户想要了解更多时,可以点击产品名称和公司名称,可以在线联系供应商;如果有中意的产品,可以加入询盘篮,以较为正式的邮件询问供应商。

4.极限情况

只选择一个产品时,实际上无法进行比较,阿里的设计是将比较按钮置灰,明确告知用户。但是,当用户已添加20个产品,再添加时,没有任何反馈。

不会记录用户已添加到比较栏中的产品,下次访问时,需要重新添加。

京东商城

购买经验较少的人(多为女性)在京东上选购3C产品时,会反复比较心仪的产品,最终做出自认为最优的购买决策。

1.入口

默认以复选按钮的形式存在,设置在产品列表页,入口较为明显。

2.点击“加入比较”后

勾选后,加入比较的按钮也会有明显的视觉提醒,比较栏从浏览器底部弹出,但会影响正常浏览,需要手动隐藏。与B2B不同,京东仅支持同时比较4个产品。比较栏会自动展开,并利用视觉化语言传递这个信息。

比较栏的旁边有浏览历史,可以直接加入比较,打通了正在浏览与浏览历史。

点击“隐藏”后,比较栏收起为小按钮,切换到其他页面,比较栏也会保持隐藏状态,但页面滚动后才会出现,比较难发现,且收起后不显示比较栏中的产品数量,会给用户增加记忆负担。

点击比较栏,它会展开,再次点击,不会收起,需要点击比较栏上的“隐藏”,这个交互前后反差较大,操作起来不太顺畅。

鼠标移入比较栏的某一个产品所在的区域,会出现“删除”按钮,比较隐藏。点击后,自动删除,但也不能撤销删除。

此外,比较栏支持“清空全部”,这个操作的使用频率不会很高,放在比较按钮的下方,容易造成误操作,因为清空后无法撤销。

在产品详情页,加入比较的功能设置得非常隐蔽。将新产品加入比较后,切换到其他页面,比较栏没有局部自动刷新,需要用户手动刷新。

3.比较页面

由于3C产品的规格和参数较多,需要比较的内容也就比较多,而用户关注的无非就是不同的地方,京东支持高亮显示不同项和隐藏相同项,这个设计还蛮贴心的。只是有些细节不是很合理,默认固定在浏览器底部,会遮住部分内容,其次按钮应该是“取消固定”。

当用户发现明显不合适的产品,不能删除。发现合适的,不能直接加入购物车。页面的用色混乱,有些地方用了链接色,但其实是不可点击的。滚动后没有固定产品的关键信息,不便于用户识别。

1.极限情况

比较栏中没有产品时,滚动鼠标,比较栏也会出现,这样的设计或许是在告知用户比较功能的存在吧。当用户只勾选一个产品时,和阿里一样处理,比较按钮不可点击。

当比较栏已满,继续勾选,会出现报错,但位置是在浏览器底部的比较栏上,等反应过来的时候,报错已经自动消失了。建议在当前勾选框下方出现,便于用户识别。

京东会用cookie记录用户已添加的产品,便于下次访问时尽快完成购买。

ehealthinsurance

这个网站是美国比较知名的第三方保险网购平台,产品多达13000多款。和前两个平台不同的是,它会让用户先选择产品类别,然后填写个人信息和需求进行表单式搜索。

该网站系美国颇负盛名的第三方保险在线购物平台,商品种类繁多,超过13000款。与前两个平台不同,它要求用户首先挑选商品类别,接着填写个人信息和需求进行表格式搜索。

1.入口

选择框位于产品信息的第一列,顺应用户的浏览习惯,但产品详情页未添加对比的入口。

2.勾选后

添加商品后,对比栏出现在列表上方,在确定对比前,已选择的产品可以轻松删除。与京东相似,它也使用可视化语言传达最多可以添加4个商品。在列表页可以选择直接加载全部,页面滚动后,对比栏会固定显示,不会干扰用户的正常浏览。

3.对比页面

点击“对比”后,当前窗口将打开对比页面。滚动后,关键信息和操作会固定显示。如果用户发现不合适的,可以很方便地删除,删除后,右侧的会自动左移,有很明显的反馈,这点比阿里的要强一些。如果想了解详情,可以点击保险公司logo,也可以点击产品名称,还可以点击详情按钮。当然,如果选定某一款后,也可以直接申请投保。

4.极限情况

添加1个商品后,对比按钮可点击,但点击后达到对比页面无法比较,幸好还提供了一个明显的返回入口,个人觉得直接将按钮置灰会更合理一些。对比栏满了之后,继续勾选,弹出提示,着重引导用户去对比已添加的商品。

这个平台不支持关键词搜索,只能先选择险种,然后进行表格式搜索,所以比较功能仅适用于某一个险种,切换到其他险种时,自动清空对比栏,恢复默认状态,且不会记录用户已添加的商品,下次访问时,需要重新添加。

总结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阿里和ehealthinsurance设计较为细致合理,京东的有些粗糙和复杂。当然,这三个平台在交互细节上,仍有一些待优化点,主要体现在:

1.阿里:刷新后,不能标示出已添加的以降低用户记忆负担;

2.京东:不能自动更新减少用户操作;

3.京东:遮住页面干扰用户正常浏览;

4.阿里、京东:缺少及时、易发现的操作反馈。

就可添加商品数量的限制而言,B2B属性的阿里最多支持20个商品,而京东和ehealthinsurance,商品库没有阿里那么庞大,此外,B2C平台上的个人用户通常也不会同时评估那么多备选商品,否则很容易陷入选择困境,所以都只支持4个,和一般的3C产品评测平台差不多。

补充

列表页(尤其是图文模式)通常会展示商品的概要信息,用户在浏览过程中,也会进行对比。最近发现部分平台支持在列表页隐藏商品(隐藏后,还是可以找回的),还是蛮值得思考的。

跨境电商实务与传统电子商务有什么对比用思维导图形式

1、地域性的区别,国内电商使得很多相隔很远的地区或者国家无法进行双边贸易,或者进行贸易的成本较高,而跨境电商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电子商务的推动,处于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商家以及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其交易成本的最小化,从而达成交易。

2、成本上的区别,对比传统外贸发展模式,跨境电商成本较为低廉,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解决供应链问题。因为合理的供应链,可以使得企业大幅度节约成本。而国内电商贸易发展模式,出口商品一般都是在国内采购好,然后才运往国外进行销售。跨国电商可以根据销售数据,在国外合理的布局商品的仓库,直接配送,可以使得采购商购买意愿不会降低,同时可以使得企业大幅度降低时间成本。跨境电商实务思维导图,主要介绍跨境电商的发货平台及资讯平台,以及Shopee平台的商品上传和订单管理。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