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广州地区最佳公司排名:如何评价「班级优化大师」在行业内的表现?
如何评价「班级优化大师」
1、一举一动都被量化评分
“班级优化大师”App在全国中小学广泛使用。据该App开发运营者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向半月谈记者提供的信息显示,“班级优化大师”App自2016年上线以来,目前在全国覆盖学生超3000万、教师超380万,教师点评学生的留言约80亿条。在“班级优化大师”中,老师可通过电子触摸屏和软件,在上课时段对学生表现实时评分,加分项包括“举手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按时到校”“集队快静齐”“小组数学(语文)课堂第几名”等,减分项包括“没有完成老师交办任务”“没有登记作业”“周一不穿礼仪服”等。
老师给学生评分或者扣分,学生可当场看到,并且会推送给学生家长。不少学校老师明确要求家长使用“班级优化大师”,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一所小学家长告诉半月谈记者,2022年10月,老师明确在班级群里面通知:“班级优化大师”的评分扣分评价,请家长每天查看,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和表现。广州市海珠区家长也反映,今年2月开学后,孩子班主任在群里通知,新学期运用“班级优化大师”进行班级管理。
半月谈记者上网发现,多地家长在互联网社交平台抱怨、投诉该App:“好好的孩子被分数划分为三六九等”“还嫌孩子压力不够大?家长不够焦虑吗?”……一位网名为“小椽de世界”的家长将App截图转给泉州市教育局,截图上全是孩子的扣分:追跑打闹扣1分,没交作业扣1分,上课有小动作扣2分,上课走神扣1分,疏于思考扣1分……短短两天,孩子被扣了近10分。他在微博上说,孩子因此厌学,不想上学,觉得学习无趣。多名家长向半月谈记者诉苦,在App上的评分、排名与加入少先队、三好学生等评优评先挂钩,家长被要求每天查看,孩子非常紧张。
有的老师把App评分扣分累计情况实时向学生公布,让一些扣分多的孩子“很伤自尊”。一名小学生道出对该App评分排名的不满:“今天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被扣分了,感觉很不好意思,别的同学还会嘲笑我。”还有不少家长说,孩子一回到家就会问起自己当天被扣分是不是爸妈看到了。有的学生很担心自己扣分、排名落后会让老师不高兴。
2、评价标准不严谨,收费遭质疑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先哲表示,一些学校借助教育App对学生进行所谓全过程成长记录,并跟学生的评价档案结合,看起来挺科学,但这些做法容易增加学生心理压力和家长教育焦虑,不利于教育发展。除了对分数、排名不满外,引起家长学生不满的还有评分标准本身。
不少家长抱怨,该App评价标准不严谨。有家长反映,因为孩子中午不午睡、坐姿不正确被扣分,质疑“这是要把学生管成傻子吗”。有的老师是1分、2分地加减,有的老师则10分、20分地加减,打分全凭主观,没有客观标准可言。另外,“班级优化大师”这款App还诱导家长交费查看排名。
半月谈记者登录App看到,家长用户如果不付费只能看到自己孩子的评分扣分等简单情况,而支付39.9元年费后,可以看到孩子在班级中超过多少名同学,App还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梯队”形式展示孩子排名情况。支付39.9元年费可查看详细排名有家长质疑,虽然没有通知交费,但老师一通知,家长不敢不用。如果大多数家长交费,App运营企业靠该项业务每年能获得大量收入。
3、禁止打分排名,强化过程监管和规范
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学校、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也明确要求教师不得公开学生成绩和排名。2019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则明确规定,对要求统一使用的教育App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推荐使用的教育App也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
广东省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关于学情的收集、反馈,很多学校没有人力物力去做,但是一些学校觉得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引入教育App来做。但前提是不能收费,不能有强制性,不能与成绩、评优挂钩。如果班主任在班级家长群中提出让家长安装使用与学情相关的教育App,且存在诱导收费行为,肯定是违反规定的。广州市荔湾区一所使用“班级优化大师”的学校告诉半月谈记者,发现家长投诉后,已在学校叫停使用该App。
也有老师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因其他老师推荐而使用该App,学校尚未有统一规范。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设计人员表示,“班级优化大师”只是一个工具,怎么使用由老师决定。有的老师设定很多加分项,主要用来奖励学生;有的老师设定很多扣分项,用来管理学生。
目前市场上的教育类App不止“班级优化大师”这一款,存在的排名问题比较类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基于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评价,目前技术上不成熟,使用程序、规范上也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推广应用时一定要避免让学生被工具简单操控。
另外,尤其要警惕相关企业钻空子,以科技为名,把生意做到课堂上。家长呼吁,监管部门对中小学校正在使用的教育类App进行全面排查,禁止使用排名类App;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推荐使用App的监管;对现有的应用如何进入校园进行倒查,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和腐败问题不能姑息。
什么是班级优化大师
近日,据新华社报道,在全国中小学广泛使用的教育类APP“班级优化大师”,记录了学生在校的几乎全部行为表现,并通过加减分给学生进行排名,APP上的评分排名与评先、评优挂钩,家长被要求每天查看,还存在诱导家长交费查看排名的情况。
近日,据新华社报道,在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教育类APP“班级优化大师”,记录了学生在校的几乎所有行为表现,并通过加减分对学生进行排序,APP上的评分排序与评优、评先挂钩,家长被要求每日查看,且存在诱导家长付费查看排名的情况。
许多家长对这种直接对学生在校行为进行加分减分、公布分数排序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表示质疑。有学生家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并非所有事物都能被量化,打分制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到极大焦虑,打分排序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的做法更是“荒谬至极”。
App介绍页面显示,“班级优化大师”是“超过380万教师正在使用的新一代班级管理神器”。新华社报道提到,该App自2016年上线以来,目前在全国覆盖学生超3000万,教师点评学生的留言约80亿条。此前,广州荔湾区一所使用该APP的学校,在发现家长投诉后叫停了该APP的使用。
学生在校表现被量化打分,家长吐槽评分设置不合理
奔跑打闹扣1分、上课走神扣1分、丢三落四扣1分、迟到扣1分、不文明言行扣1分、托管排队纪律差扣1分、违反午休纪律扣5分……从上课神态到仪容仪表、个人行为表现,学生在校的一举一动都被量化打分。
广州某区一所公立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班级优化大师”APP上,他每天都会收到这些推送信息,近段时间来,孩子因为各种原因被加分减分,加分原因包括“积极思考”、“举手答问”、“积极发言”、“按时到校”、“帮助他人”等常规校纪行为规范;扣分原因则更加“简单粗暴”,坐姿不正确、托管排队纪律差、大课间不认真、周一不穿礼仪服都会被扣分。
在上述家长向记者展示的“班级优化大师”学生评分页面,不同科目老师都能对学生进行加分扣分的操作,家长还可以看到孩子所在班级的积分排序,学生累积评分可以选择以日/周/月/年为时间跨度,孩子在班级排序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梯队形式展示孩子排序情况,比如“当前位于班级第一梯队,超越本班78%的同学”。
上述家长称,去年11月开始,学校向家长推荐使用这款App,而除了孩子所在的小学之外,几乎全区范围的小学都有使用“班级优化大师”。
“直接给家长一个加分减分的结果,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就是给学生直接贴个标签。相比起学生因为一些丢三落四、上课走神被扣分,更要关注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更好地与老师进行双向沟通。”家长告诉记者。
打分标准引争议
对于“班级优化大师”存在的争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与广州多位中小学生家长的采访中也得到普遍反馈,学校在加减分项目的设定上并没有公开统一的评判标准。在班级大屏上直接进行加分减分的操作,这种所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多是流于形式。
有家长对老师的打分操作是否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表示担忧,这种操作是老师在课堂中即时进行的,还是课后操作?如果教师在讲课当中因为某个“扣分”动作而暂停教学,影响正常教学的同时,也可能会让本来专注听讲的学生思路被打断。
对于打分标准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致电APP工作人员,其表示“班级优化大师”中的加分减分项目,学校和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设置表扬项和待改进项。
“App上有一些加减分项目的基础设定,老师可以自定义添加评价的名称,哪些项目需要加分减分。”上述工作人员表示,班级优化大师也可以在常用的某数字化在线办公软件上使用,综合类软件操作更加便利,关联更多功能。
记者还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吐槽过该App的打分排序功能。
有网友表示,“没有统一的评分标准,同样的行为发生在不同孩子身上,加减分的设置又不一样,这个加那个又不加,这个扣那个又不扣,最后就用成了小班干的特权”,“下课往办公室找老师‘刷分’,干啥事儿都用分来计量,做课外题加分跟买东西讲价似的”……
网友还表示,APP操作繁琐、需要大量人工,不如把时间用来和学生相处,不是一切都能被量化。这种打分制让孩子和家长都焦虑,学生上课偶尔走神也是正常现象,学生在这种长期的所谓激励压制下,打造的是一个模板式的乖孩子。也有网友留言认为,“APP可以掌握孩子在校的情况,量化挺好的,但如果是质性评价会有失公平。”
也有不使用“班级优化大师”的家长关注到上述问题。广州某中学家长雯雯的孩子在上初一,她告诉21记者,孩子在校学习成绩会分为ABCD四档,学校并不会给出具体分数,期中期末考完,老师会将分数单独发给家长,孩子的成绩(等级),不会在大群公布班级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