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幼儿园课程发展路径:环境融入下的课程实施技巧与策略分析
如何借助环境落实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的精髓在于它是儿童的课程,是儿童的活动,是儿童“问题—解决”的实践。幼儿园课程的特征决定了它具备针对儿童行为的亲历性、实践性、即时性、整体性、真实性与探索性,且不能由教师单方面决定、发起、延续或结束。儿童的认识、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始终来源于与环境的互动中,儿童与环境的相处方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环境”通常包括幼儿园、班级的环境、园本文化、家庭环境以及周边的自然、社区的环境等,本文所探讨的环境主要是指班级环境。
提及幼儿园的环境,我们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一幅幅美观整洁、生动可爱的画面。确实,教师精巧的手工作品、细腻的色彩搭配和布局设计能给予儿童美的享受,但孩子们一般不敢去触摸,因为害怕弄坏了而受到老师的责备。另外,常常有老师在创设环境时会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宝贝”,全部陈列在各个区域中,整个教室堆得满满当当,结果孩子没有了活动的空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辛苦创设的环境却未能体现出教育的价值。这样的环境创设其实是老师在独角戏,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会给儿童造成一种“心理疲劳”,创设的环境缺乏教育意义。
瑞吉欧教育理念认为:创设的环境应该是儿童学习的乐园,儿童是环境真正的主人;教师则是陪伴儿童一起体验主动学习乐趣的伙伴,更是为儿童提供主动学习环境、推动他们学习进程的引导者。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持续的学习、反思,我认为环境的创设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师的规划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必须有规划,而环境的创设同样需要规划。课程在特定的环境中,需要特定的环境支持,环境创设的合理性将影响到课程的进行。
1、环境的创设要依据课程的目标。
将创设环境与课程的目标相结合,根据目标增加或减少材料,预测对儿童建构性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
2、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瑞吉欧教育理念提出:教师要成为成功的观察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需要和兴趣。如在开展主题活动《美丽校园我的家》时,当时正好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刚刚搬新家,孩子们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我的家”,同样家也是孩子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于是我们将“我爱我家”的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切入点。为了让孩子体验“家”的温暖,了解自己和社区的关系,我们和孩子一起创设了“中五班小区”,整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区,有自己的家、幼儿园、超市、售楼部、银行等,每个孩子都扮演一种身份,在“小区”中快乐的生活、学习。
3、环境的创设考虑各领域的融合。
《纲要》明确的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儿童的发展”,环境的创设要强调“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如在主题活动《美丽校园我的家》中,结合各领域的要求,我们提供了便于儿童交往的各个区域,提供了各类统计表、制作材料、社区及世界著名建筑图片等,让儿童在与环境的“亲密接触”中,其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材料的准备
1、为儿童提供的材料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为儿童提供的材料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能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儿童能对周围的环境做出敏锐而积极的反应,促使他们在主动建构中得到发展。在主题活动《美丽校园我的家》中,我们为儿童提供的是大量的制作材料,特别是小朋友在户外参观收集的小树叶、树枝等,这都是小朋友眼中的“宝贝”,我们又请来建筑系的大哥哥,和我们一起利用这些材料设计自己梦想的家,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盎然,不断有问题涌现:“大哥哥,有哪些材料是环保的?”“为什么好多屋顶会设计成尖顶的?”“旋转楼梯怎样设计上起来才不会头晕?”……在大哥哥的帮助下,“中五班小区”终于落成了,而随后而来的生成活动不断产生,如小区命名、小区的绿化、小小售楼部等等。
(2)创设的环境能支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儿童与教师、同伴的积极互动提供现实条件,便于儿童在交往中主动学习。如当孩子们创设完成了“我生活的地方”时,发现很多问题:“幼儿园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地方,我们认为幼儿园应该是圆顶的。”“幼儿园里应该有小朋友。”“科技大楼应该有个标记,要不然大家会找不到的。”……在儿童的提问和讨论中,我们生成的活动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3)创设的环境应具多功能性、挑战性和变化性,使环境始终能引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环境不再是没有生命的完全物化的东西,而是一种富有人格魅力和思想的教育力量,能对儿童的认识具有指导性,能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帮助儿童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2、材料来源于儿童、教师、家长。
在主题活动《美丽校园我的家》开展过程中,以“中五班小区”作为展示儿童兴趣和经验的窗口,通过活动区游戏、集体活动、社区活动、家长参与等活动,环境的创设应成为一个设计——实施——调整——生成——再实施的发展过程,儿童、教师、家长积极地参与其中,课程的内容也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拓展、延伸。
三、儿童经验的丰富
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儿童建构过程的支持或妨碍,因此若要把握“教”的时机,则应把握儿童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的前提是儿童经验的丰富。结合主题活动我们开展了参观社区、去小朋友家作客、“我了解的建筑知识”等活动。活动中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社区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同时也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建筑的常识。
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对儿童构建过程的促进或阻碍,故而若要掌握“教”的时机,便需关注儿童的构建过程,这种构建的基础是幼儿经验的充足。依托主题活动,我们开展了考察社区、至小朋友家做客、“我认知的建筑知识”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了家的温馨,社区给予的便利,同时也掌握了诸多关于建筑的常识。
四、环境的优化
丰富且适宜的环境资源可为幼儿提供无尽的主动探索机会,幼儿会在与环境和他人的积极互动中主动思考、主动交流,幼儿自发活动也随之而来,环境的布置也将根据幼儿学习的需求进行持续的优化。例如:在组织幼儿至小朋友家做客时,小朋友提出了问题:“我们该如何前往呢?”大家想出了众多办法:“可以打电话,提前询问。”“可以绘制一个路线图,我们依据地图寻找。”“可以请叔叔阿姨来接我们。”……于是我们又开辟了“邀请至我家做客”的主题墙,展示孩子们和家长制作的各类路线图,孩子们可以相互欣赏、相互交流,还有的孩子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测量,原来他们在寻找“最佳路线”呢!
三、环境的传承
正如马拉古奇所言:“我们的学前学校的墙壁会说话,也有记录作用。”环境以它直观形象的方式记录下实施课程的过程,孩子们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而旧问题的解决又孕育出新的问题,环境也将在此基础上持续拓展、延伸。在环境布置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对环境的教育价值有了全新的理解。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不仅需要在课程内容与组织方式上努力,更要反思我们的环境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的教育方向,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要赋予我们所创设的环境更多更积极的教育价值,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家庭”的氛围,让环境伴随幼儿一起成长,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生活与学习的“快乐之家”。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途径有哪三种?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是哪三种?
A教学活动B游戏活动C生活活动D班级活动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
一、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1.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2.相互适应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班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3.创生取向:把课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而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从课程设计的角度看,教育过程的组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选择与组合:教育途径、活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与策略。
二、实施途径
1.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这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设计和安排的系统活动,并且主要由教师组织和指导活动的过程。幼儿园的作业课就属于这一类。
2.日常活动与生活
除了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外,幼儿在园的所有活动都包含在日常活动与生活之中,这是幼儿园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3.学习环境
在幼儿园里,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在活动室里,可以说,凡是幼儿能接触到的地方,都会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考虑幼儿学习环境时,不能只想到活动室内的环境,同时也必须考虑活动室以外的可供幼儿体能锻炼和户外自由活动的场地,更重要的是幼儿园整体的文化环境。
4.家园合作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共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这两者之间对幼儿的影响不协调一致,就会产生对抗作用,从而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只有两者互相沟通、加深理解、合作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使幼儿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