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交界面的多样平台,一网打尽热门社交平台大全
社交平台有哪些
1. 脸书
2. 抖音
3. 推特
4. 联邦
5. 消息通
6. 抖音短视频
7. 微信
8. 腾讯
9. 快照
10. 图钉
11. 红迪
12. 视频共享网站
13. 对话
14. 联邦学习(原名:Lynda.com)
15. 俱乐部屋
- 脸书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之一,用户可以分享照片、视频、链接和日常生活动态,同时也提供了商业页面和群组功能,用于个人和企业间的交流。
- 抖音是一个以图片和短视频为主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瞬间,通过精美的滤镜和编辑工具来展示个性。它也与脸书紧密相连,用户可以同步更新。
- 推特是一个信息分享和社交网络,用户可以发布不超过280字符的短消息(推文),关注其他用户并参与实时的对话和新闻分享。
- 联邦是专业社交平台,主要用于职业发展,建立职业关系,分享行业资讯,求职或招聘。它更侧重于职场人士之间的互动。
- 消息通是一款即时通讯应用,提供端到端加密的文本、语音和视频通话,以及文件分享功能,被广泛用于个人和小型团队沟通。
- 抖音短视频是一个短视频分享应用,以其独特的音乐和创意内容吸引年轻人,用户可以制作和观看短视频,参与到挑战和话题讨论中。
- 微信是中国的超级应用,集社交、支付、新闻、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 腾讯是中国最早的即时通讯软件之一,拥有大量的年轻用户,提供聊天、社交、游戏等多种功能。
- 快照主要以短暂的照片和视频(阅后即焚)为特色,用户可以分享日常生活的瞬间并与朋友互动。
- 图钉是一个视觉内容分享平台,用户可以创建和浏览各种主题的图像,如家居装饰、美食、旅行灵感等。
- 红迪是一个社区驱动的网站,用户可以创建和加入不同的兴趣小组(称为“子论坛”),分享新闻、观点和娱乐内容。
- 视频共享网站是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用户可以上传、观看和评论视频,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内容,包括教育、娱乐和新闻。
- 对话是一个专为游戏社区设计的社交平台,但也可用于讨论、直播和音频聊天,支持多人语音和视频通话。
- 联邦学习(原名:Lynda.com)是一个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各种职业技能课程,用户可以在社交网络中分享学习进度和成就。
- 俱乐部屋是一个新兴的音频社交应用,用户可以参加各种主题的实时音频聊天室,进行深度交流和讨论。
网上交往具有哪些特点
1、网络社交具有虚拟特性
网络社交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间接交往为主,以符号化为其表现形式,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特征,如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社会关系等都被“淡化”去了,人的行为也因此具有了“虚拟实在”的特征。
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导致了网络上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现象。
广东团省委谢宗宝的一份调查报告提到: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青少年网络道德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
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这种网上道德感的弱化直接影响和反作用于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2、网络社交具有多元特性
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与共享,使时间和空间失去了意义。人们可以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自由交往,它们之间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的冲突与融合变得可能。这种价值取向的“多源”和“多歧”,给每一个网络青少年创造了空前宽松的道德生活空间。
而对于没有主体意识、没有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和自信、没有道德选择的权利感和责任感的他们来说,此空间所给予的“自由”与其说是道德生活的福音,毋宁说是道德生活的“陷阱”。道德生活的相当一部分主体则会淹没在这“陷阱”中迷失自我。
而其人格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人格危机,具体表现为“三失”,即传统人格的“失效”、现实人格的“失范”和理想人格的“失落”。因此,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解决当前社会中道德问题的现实性要求。
3、网络社交具有创新特性
网络是创新的产物,其创新的形式,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知过程。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容易滋生出更多元化的、甚至偏离社会正常行为规范约束的各种奇观异念。
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播报了一个关于17岁少年黑客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网络技术设计了一个黑客网站,使登录这个网站的上万台计算机陷入瘫痪,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的故事。
而面对警察的询问,这个少年竟然轻松地说,我只不过是在网络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这难道也犯法吗?况且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能造成多大损失呢?
当前国际舆论对于网络犯罪案件的宣传,使不少人觉得网络犯罪是个人智慧、能力与胆识的体现,它既不伤天害理,也不凶狠残暴,只是一种“孤胆英雄”式的“壮举”。在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国家,许多人并不以其为可耻,反而羡慕和钦佩这种行为,这种善恶不分、是非颠倒的舆论导向对网络犯罪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目前国际舆论对于网络犯罪案件的宣扬,让许多人对网络犯罪产生了误解,认为其是个人才智、本领与勇气的展现,既无损天理人伦,也无凶狠残忍,仅是一种“孤胆英雄”般的“壮举”。在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世界,很多人并不觉得这种行为可耻,反而对其心生羡慕与敬佩,这种善恶不分、是非颠倒的舆论导向对网络犯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近年来,我国部分青少年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盗窃、窃取情报、传播不良信息、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这是我们应该引起德育工作者警觉的信号。
4、网络社交具有开放特性
“网络社会”的分散式网络结构,使其无中心、无阶层、无等级关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相比,“网络社会”拥有更为宽广的自由空间,传统的监管和控制手段已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
一些学者对青少年网民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忧虑:承认“曾经”浏览过色情网站的占34.6%,承认“经常”访问的有4.9%。其中很多青少年因此荒废学业,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受害者,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
在对调查对象的统计中,90%以上的青少年都是因为缺乏外界的有效约束,加上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频繁访问色情网站……
武汉市公安部门调查显示,进入网吧的主要是中小学生,约占70%,大专院校周边可达90%,热衷于聊天室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3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搜索信息或下载软件。因此,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的道德法制带来了巨大挑战。
5、网络社交具有异化特性
“网络社会”中的交往主要以计算机为媒介,它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容易导致人性本身的丧失和异化。
“网络社会”开放的、自由的信息系统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动态的和超文本式的传播模式,这种人机系统高度自动化、精确化而缺乏人情味,容易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他人和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容易使人产生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的问题,并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
严重时会导致人性的丧失和异化,出现一些反人类的极端事件。据调查,大学里有不少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玩网络游戏,精通此道的人也不少。当前大部分网上游戏充斥着战争、暴力、凶杀等血腥内容,沉迷于此的学生容易养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既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
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于1998年7月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提醒人们关注德国及其他国家的新纳粹等极右翼势力利用互联网加强宣传的情况。该报告认为,尽管这种趋势尚“不至于使新纳粹势力的行动能力得到增强”,但右翼势力的宣传材料在互联网上越来越多,产生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