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资本结构优化的重要性及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策略
如何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摘要】资本结构与上市公司经营成效紧密相连,它不仅关联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和整体价值,还影响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及管理者行为,进而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增长与稳定。改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直接关系到其品质和投资价值,增强投资者信心以及有效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资本结构改善的评价标准改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需要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来衡量。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认为,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就是使其市场价值最大化,这一标准最早由Modigliani(莫迪)和Miller(米勒)提出,现已被广泛认可。这一标准是否适用于我国企业实际,理论界及实务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我国,关于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标准,有以下几种观点。
1、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是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资本结构
当投资者投资于企业时,期望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能从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分红,这就要求企业投资项目的回报率高于资本成本,使企业净资产达到最大。但两权分离制度的产生(即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管理者为了使企业利益达到最大化,总是希望尽可能保留盈余,实现企业的资本保值增值,而不向股东分红或尽量少分红,以增加企业的留存收益。因此,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下,股东即使投资于优质公司,也无法享受到丰厚的投资回报,这样必然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长此以往,公司的财富增长自然会受到影响。
2、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是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资本结构
财务上的利润是指企业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它反映了企业一年的经营成果。从使用者及阅读者的角度看,都只能看到企业一年以内的经营状况,除非有意识地进行盈利趋势分析,否则无法注意到以往年度的盈利状况及未来的盈利能力。但这种盈利趋势分析通常是由专业人士进行的。因此,在衡量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时如果只注重企业当年的利润表,就容易忽略风险、资本成本及货币时间价值对企业财务决策的重大影响,忽视企业的长远利益。在企业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达到完全分离的现代企业里,管理者为了保有自己的既得利润,而出现拼设备、拼人力的短期行为,使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3、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是使得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的资本结构
企业相关利益者是指投资者、债权人、职工、顾客、供应商等。该模式是企业在权衡相关利益者利益条件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但由于企业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冲突较大,影响各方利益的因素也非常多,把这几方面关系人的利益最大化,而且要量化,其实是无法做到的。
资本结构完善的标志是:功能强,各种资本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周转快,在经营中各种形态资本能较快的依次转换其形态;增值多,通过经营能实现较多的资本增值;抗风险,能抵御异常情况而减少损失或带来收益。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非合理性表现,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改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途径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不仅包括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等财务概念上的物质资本,还应包括人力资本等非物质资本。只有充分认识管理者人力资本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才能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企业由不同的管理者经营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本文从股权结构、债权结构、人力资本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途径。
1、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1)完善上市公司股票的发行考核制度。应增加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增发新股和配股资格的难度,从源头上控制上市公司偏重股权融资的倾向。让上市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资本市场状况决定是否进行股权融资,并让其独自承担风险。用一个指标体系取代单一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作为考核上市公司取得配股、增发新股资格的标准,使股本扩容更具合理性。
(2)规范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制度。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制度不规范,股息较低,从而造成了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损害了广大股东的利益,因此应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制度。一是加强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对于不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证监会应要求其在年报中披露不分配的具体理由;对于送股的公司,可要求其在年报中披露转作股本的可分配利润的用途和投资方向等方面的信息。二是加强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法律约束,应加强对股利分配请求权的保护;应加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3)解决股权分置,形成多元的股权结构。解决股权分置,完善资本市场改善股权结构应考虑适当降低国有股比例,减少非流通股比率,减少国家股比重,实现股权所有者多元化。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首先,股权分置扭曲了证券市场定价机制,非流通股客观上导致单一上市公司流通股本规模相对较小,股市投机性强,股价波动较大。其次,股权分置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利益基础。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相交织,客观上形成了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分置”。再次,不利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股权不能实现市场化的动态调整,不能形成对上市公司强化内部管理和资产增值能力的激励机制。目前很多上市公司实施了股份制改造,直接体现实证研究中的结果就是国有股比例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下降。可预见,通过正在进行的改革,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将更多的由市场而不是由政府行政命令决定。
(3)消除股权分割,构建多元化的股权布局。消除股权分割,优化资本市场,改善股权结构需适当减少国有股权比例,降低非流通股比例,减轻国家股权比重,实现股权持有者多元化。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漏洞,股权分割在多个方面限制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改革。首先,股权分割扭曲了证券市场定价机制,非流通股客观上导致单一上市公司流通股本规模相对较小,股市投机性强,股价波动较大。其次,股权分割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利益基础。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交织,客观上形成了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分割”。再次,不利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股权不能实现市场化的动态调整,不能形成对上市公司强化内部管理和资产增值能力的激励机制。目前许多上市公司实施了股份制改革,直接体现实证研究中的结果是国有股权比例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降低。可预见,通过正在进行的改革,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将更多地由市场而不是由政府行政命令决定。
(4)完善市场法律体系,强化外部监管。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建立信息披露动态监管机制,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跟踪核查,提升监管水平,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机会成本,积极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推进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社会化。加大监管及打击力度,规范上市公司经营行为来实现。一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对《公司法》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订,从法律上约束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时的欺诈行为。证监会要切实依法把好关,杜绝不符合条件的公司上市,同时要对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进行严格审批。二是加强各种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强化制度监管的力量。股票交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正当披露,而我国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信息不对称,或披露虚假信息,使股民在很大程度上怀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因此,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行为的公开评价,加强社会公众对其行为的公开监督,使品牌声誉成为与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的长期利益和价值高度相关的重要因素。
2、优化上市公司债权结构
(1)明确上市公司债券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提升债权集中度。国家应从政策上、立法上改变投融资者对公司债券的偏见,为上市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使得上市公司投资者合理使用筹集的资金,监督经营风险,安排好足够的现金流量,向市场显示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增强投资者对公司还本付息的信心,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债权集中度。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上市公司多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的市场基础,也是平衡债权约束和股权约束,形成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完善资本市场特别是促进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建立畅通的融资渠道和合理的融资机制,是改善公司治理最根本的措施之一。
在“研究方法探讨”这一章节中,需阐述本课题组针对课题问题所采取的途径或流程等。通常,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方法包括:实地调研法(通过组织学生至研究地点进行实地调研,以得出结论)、问卷调查法(根据课题需求和所需了解的信息,设计问题,以问卷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人物访谈法(直接与相关人员访谈,以获取一手资料)、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对比后得出结论)等。在课题研究中,应依据课题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不必面面俱到,实用即可。
五、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即本课题计划通过哪些步骤来实现研究目标。因此,在这一部分,应重点思考课题大致分为几个步骤来完成。通常,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准备阶段、资料查阅阶段、实地调研阶段、问卷调查阶段、访谈阶段、资料分析整理阶段、课题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六、课题参与人员及分工。
这属于课题研究管理的范畴,但同样不容忽视。管理不善可能导致学生职责不清,有时会偷懒或互相推诿,甚至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至关重要。建议将所有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小组长,负责本小组任务分配与落实。然后根据课题需求,将研究任务划分为几个部分,每组负责一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
七、课题经费预算。
一个课题的开展必然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因此,最后应大致估算本课题所需资金。例如,资料搜集费用、实地调研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费用、课题组场地费用,以及某些课题所需购买的相关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用等。正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课题研究将难以顺利进行,甚至可能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经费预算必须在开题之初就做好,未雨绸缪,才能确保课题研究取得最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