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商业运营生态的策略与十二条改革举措,重塑商业环境优化路径
优化商业环境十二项策略
策略一:提高审批流程便捷性。深化“证照分离”“一照多址”改革,拓宽“一业一证”“跨省通办”覆盖面,优化标准化办事指南,使企业群众“一目了然、一填即准、一审即过、一办即成”,为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提供便利。
策略二:深化“一件事一次办”。全力推进“企业开办注销、高校毕业生就业、二手房交易、交房即交证、新生儿出生”等15项“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申报材料精简50%以上,办理时限压缩80%以上,企业开办注销0.5个工作日完成。
策略三:实施“一车式”联合勘查。对重点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用地预审、文物保护、环境影响评价等,由“一家”牵头,现场联合勘查、并联办理,提升审批效率。推进“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
策略四:探索实施“多评合一”。对项目立项、用地、环评、涉水、文物保护、社会稳定等,实施“一次申报、一本报告、一次审查、一件批文”改革试点。
策略五:严格执行惠企政策。充分利用减税降费、行政奖励、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产业促进政策、人才支持政策,严格执行“降、免、退、缓、贷”政策。加大对设备改造的中长期贷款投放,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策略六:规范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推行不见面开标和远程异地评标等交易新模式。推进数字证书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跨地区、跨平台互认。加快实施“互联网+政府采购”,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化交易。
策略七:重点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坚持企业家“早餐会”制度,开展“坐窗口、走流程、跟执法、处投诉”和“双包一解”活动,实行“一对一”“点对点”全流程跟踪服务,确保手续办理快速、项目落地迅速、后续服务到位。
策略八:实施“免打扰式”综合监管。推行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等非现场监管,“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减少对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干扰。
策略九: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切实减轻各类市场主体的不合理负担。
策略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成立县商业环境投诉举报中心,坚持“有事你找我”联系群众直通车制度,健全12345便民热线投诉机制,对商业环境投诉举报2小时内批转,24小时内反馈回复。
策略十一:严肃查处破坏商业环境行为。深入开展商业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零容忍”查处企业反映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无理阻工、寻衅滋事、盗窃财物、破坏经营等违法犯罪行为。
策略十二: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市场主体满意度评价,半年开展一次综合性商业环境评价,评价结果作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和法治政府建设评估的重要依据。
商业环境主要指标
企业商业环境指标是世界银行为衡量各国小企业运营的客观环境而设计的。企业商业环境指标排名代表该国企业营商的难易程度。
2001年,世界银行提出加快发展各国私营部门新战略,急需一套衡量和评估各国私营部门发展环境的指标体系,即企业商业环境指标体系。为更好地实施促进各国私营部门发展的战略,世界银行成立了Doing Business小组,负责企业商业环境指标体系的创建,经过几年的努力,Doing Business小组将企业商业环境指标由2004年的五组发展到2005年的十组。
2004年Doing Business小组重点研究了有关企业生命周期的环境指标。2005年侧重研究了登记物权、税制环境、对投资者保护等指标。
以上内容参考:洛南县人民政府官网-《洛南县优化商业环境“十二条措施”干货满满》
《2022年全区持续优化商业环境工作要点》解读
近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2022年全区持续优化商业环境工作要点》(宁政办发〔2022〕25号),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现就《工作要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优化商业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制、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为进一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瞄准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开展先行先试,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商业环境,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商业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21〕24号),确定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为首批试点城市,明确了10个方面重点任务、101项改革举措。为做好下一步国家扩大改革试点城市范围或全面推开改革准备工作,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部署要求,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单位,研究提出我区商业环境改革举措,通过书面、座谈会等形式多次征求各地各部门意见建议,充分吸纳修改完善后形成《工作要点》。经自治区政府专题会议审定后,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
二、主要任务
《工作要点》以打造一流商业环境、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目标,坚持政策突破和系统集成并重,强化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围绕优化商业环境18项指标,明确我区优化商业环境10个方面80项改革举措。
(一)坚决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实施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深化住所与经营场所登记制度改革,开展工程建设政府采购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着力破除对企业设置的隐形门槛和壁垒。
(一) 坚定打破区域封锁和地方庇护等不恰当约束。实行违反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汇总和通报机制,深化住所与经营场所登记制度改革,开展工程建设政府采购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着力消除对企业设置的隐形门槛和障碍。
(二) 加速完善新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企业开办一站式办理机制,深入推广“一业一证”改革,实行企业年报“多报合一”。全面推进网上注销,推行强制退出、撤销登记、企业休眠制度,拓宽市场主体退出途径。
(三) 持续提高投资和建设便捷性。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告知承诺”改革。全面推进区域评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实施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完善多部门协同的全流程管理链条,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90个工作日以内。
(四) 不断加强要素市场协同配置。构建工业用地“弹性年期+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制度体系,推行产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探索建立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机制,实行资源要素差异化配置。逐步将纳税、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缴纳、水电气、不动产、知识产权等信息纳入共享范围,并依法依规向金融机构开放。将灵活就业岗位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持续推进“共享用工”。建立市政事项联合服务机制,推行市政公用报装“一网通办”。
(五) 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将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对自治区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攻关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资金补助;对新认定为自治区“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100万元一次性资金奖补。
(六) 推动外商投资和贸易便捷化。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构建多渠道、多维度外商投资服务和保障机制。提供“一箱到底”“一单制”便利服务模式,推广“一保多用”税款担保改革,在不涉及国家部委审批的情况下,进出口单证办理时间不超过1天。
(七) 更好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探索数据确权,加快社会数据市场化运营进程。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试点改革,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成果使用权。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符合中小企业轻资产、重智力特征的金融产品。
(八) 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监管。以食品药品、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领域为重点,探索实施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建立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从业人员执业行为个人信用记录共享机制,对存在严重不良行为实行禁入、联合惩戒等措施。建立“包容免罚”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探索开展“首违不罚”柔性执法。
(九) 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探索建立政务诚信诉讼执行协调机制,持续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探索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机制,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立案标准协调衔接。建立招商引资框架协议合法性审查制度,完善营商环境投诉维权机制。
(十) 优化经常性涉企服务。提升纳税便利度,出口退税业务办理时限压缩至6个工作日以内。推行“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对部分登记事项试行告知承诺制。搭建电子保函开放平台,推动电子担保保函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建立惠企政策兑现直达机制,探索惠企政策咨询一网查询、网上政策推送、审批并行办理、奖补一键到账。
三、保障措施
《实施意见》坚持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创新改革工作机制,切实保障政策落地见效。
一是强化法治保障。全面实施《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组织条例普法教育系列活动,全面开展存量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
二是加强宣传培训。对各地各部门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按季度进行“晾晒评比”,大力宣传工作成效、典型案例和创新做法。切实加强一线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三是狠抓政策落实。对各地各部门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开展年度评价考核、季度分析调度。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结果将作为“放管服”改革奖补资金奖励的重要考核依据。
(此件公开发布)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