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工作流程的四大策略解析,探讨规范与流程的内在差异

制度和程序的差异阐述如下:

1、内涵各异

程序原本指的是水流路径,指事物运行中的顺序或安排,或指由两个及以上业务步骤,完成一个完整业务行为的流程。

制度,或称构建,是社会科学中的概念。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理解,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为的一种社会结构。这些规则蕴含着社会的价值,其运行体现着一个社会的秩序。

2、形成途径不同

制度是人为制定,是人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或预见问题,以明文形式将解决方案固定下来,约定遵守后形成制度。

程序是自然存在,从一开始就伴随人们的活动,只是在没有明文表述前是隐形的,不固定、不统一。人们在多次活动后,有意识地固化最具效率的程序,用明文形式推广,统一使用,形成显性程序,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程序。

3、管理重点不同

制度主要对某事项的规则进行阐述,强调规范性,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什么后果?程序主要对某活动的过程进行描述,强调逻辑性,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输入什么?输出什么?如何转化?

程序强调的是步骤、连续性,即每一环节要按既定方式进行,上一环节完成后进入下一环节。制度强调的是条款、框架,即每一环节如何进行或者整体如何进行。

4、适用范围不同

制度适用于企业的所有事项,包括问题、事情、活动等,都可以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程序只针对活动,包括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可以用程序来描述和说明,对应着业务程序和管理程序。制度从事项出发,程序从活动出发,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和程序是两种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

如何改进企业程序管理

摘要:第一步,通过对现状问题调研总结,构建程序优化框架,包括支撑程序运作的业务组织职责分工、程序优化的目标、程序运作的整体框架、程序中相关术语和分类定义的统一等,明确优化的整体方向。第一步优化讨论必须在主管该程序领域的高层和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间形成共识;第二步,进入具体程序的优化,基于可运作的现实以及可改进的方向,考虑和现有业务的承接和延续性,因此第二步的优化必须在程序相关运作部门间形成共识;第三步,程序表单模板的优化,大量的实际操作是通过表单模板来落实的,因此需通过表单模板优化建立程序易于落实的工具。在具体项目推进上,可以此三步分别设置关键里程碑,以有效控制程序优化项目的风险。一个企业开展全面的程序管理一般经历程序体系建设、程序实施推广、程序持续评估改进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的程序体系建设是策划和设计阶段,是程序能否落地的基础,在为很多企业开展程序体系建设项目时往往会面临以下问题和尴尬。1、如何构建程序的整体架构,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建立清晰的程序脉络,而不是各部门独立编写很多零散的相互交叉各自为政的程序。2、程序和以往的一些文件体系如何融合,很多程序项目最终结果是在ISO体系、企业现有的规章制度之外又多了一套新的文件,但是具体业务执行的人还是不知道具体工作该参考哪个文件。3、程序优化项目结束了,文件柜里产生了一堆程序文件,但在业务部门眼里是程序管理部门的程序,和自己没关系,业务还是按原来的惯性开展…如何使程序体系建设真正落地,为企业带来实际价值,结合经验,对项目开展过程中构建程序框架、程序梳理、程序优化三个核心环节的关键成功要素进行分析总结。

1、构建程序框架构建程序框架本身是一个理清企业管理结构的过程。通过从企业一级程序框架逐渐往下分类分级细化,形成二级、三级直到完整的企业程序清单。其关键是既能体现程序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关联性,又清晰界定程序间的边界。企业的一级程序框架反映企业的整体业务模式,体现的是从企业最高管理层视角对企业的整体认识。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并传达企业的战略,同时使企业里的各条程序能紧密衔接,通过建立企业各项活动的有机组合,形成整体系统,从而确保战略的实现和整体效益提升。程序的分类分级首先是从管理要求的角度出发对业务的分类,不同分类的业务其管理要求不同,使相应的程序需设置不同的控制点和对应不同的知识经验积累点。在程序清单设计时需考虑不同产品的分类而设置不同的程序,即首先是区分管理的差异化,再实现标准化,切忌统一的程序应对所有类型业务。其次程序的分类分级细化需考虑不同细化颗粒度对应的应用对象,使分解的不同层级程序能对应到某一组织或岗位层级。程序清单的表现形式一般类似树状逐级分解,然而现实业务程序整体描绘出来应该是网状结构,即各类不同的业务都有交叉影响作用,从而形成企业的整体系统。因此在程序清单分解时要识别各程序间的相关联系,这些联系包括直接触发关联,即一个程序结束启动下一个程序,或者程序间存在信息交互和时钟协同等。

2、程序梳理程序框架搭建好后,进入具体程序梳理环节,这部分工作有两个关键要素,第一个是建立程序文件描述标准模板;第二个是让程序责任人成为责任中心,保证后续程序梳理优化工作按时按质完成。程序文件描述标准模板的建立,首先要考虑企业已有的文件管理习惯,如兼容已有的ISO文件体系格式,和以往的规章制度的统一,还包括考虑用户的程序图描述软件使用习惯等;其次,要区分不同的业务程序特性,使程序描述格式简单。如项目型运作的业务以WBS格式梳理,强调运作节拍的程序要加上时间轴等,使复杂程序描述更直观易懂。程序梳理工作启动之初,就必须让程序责任人成为责任中心,而不能程序管理部门或者咨询公司越俎代庖。首先,程序是管理和业务的载体,程序梳理优化本身是一个思考、体会和模拟运作的过程,是分析、优化、搭建管理体系的过程,程序体现什么样的管理思想和要求,需要程序责任人进行构建;程序是否体现了其管理思想和要求,需要向什么方向优化,也需要程序责任人进行评估判断;其次,程序责任人是程序运作绩效的负责人:通过建立基于程序的可衡量的绩效指标并设置改进目标,推动业务持续优化,如何设定指标、如何反映工作目标,需要程序责任人进行思考;设定的指标是否实现,也是对程序责任人进行考核。3、程序优化程序优化过程的重点是目标问题导向和共识的形成。一方面,要明确目前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程序优化的目标,切忌漫无目的的优化;另一方面,程序各方参与者对问题和优化方案共识的形成是后续程序推行落地的基础。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项目过程组织,主导和推进程序优化,具体包括设置分步控制点,有效的组织沟通会议推动共识的达成等,以避免程序优化讨论的多轮反复和陷入泥潭。首先,将程序优化过程分为三步走,每一步都在上一步共识形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化:第一步,通过对现状问题调研总结,构建程序优化框架,包括支撑程序运作的业务组织职责分工、程序优化的目标、程序运作的整体框架、程序中相关术语和分类定义的统一等,明确优化的整体方向。第一步优化讨论必须在主管该程序领域的高层和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间形成共识;第二步,进入具体程序的优化,基于可运作的现实以及可改进的方向,考虑和现有业务的承接和延续性,因此第二步的优化必须在程序相关运作部门间形成共识;第三步,程序表单模板的优化,大量的实际操作是通过表单模板来落实的,因此需通过表单模板优化建立程序易于落实的工具。在具体项目推进上,可以此三步分别设置关键里程碑,以有效控制程序优化项目的风险。在程序优化的整个过程,需组织大量的研讨沟通会议,要让每次会议都有共识的形成和有效输出,必须进行有效的会议策划和管理。首先,明确需讨论共识的问题,如哪些部门/岗位间职责不清晰,哪些程序环节不顺畅等等,并尽可能准备多个备选方案和优劣分析;其次,确定每次参会的人员,针对要形成共识的问题,需让程序相关方都参与会议,以避免多方的意见不一致,同时在多方争持不下的时候能有决策者以确定最终方案;程序梳理优化项目目标不是形成厚厚的程序文件,而是在整个程序梳理优化的过程中,让企业各方人员逐渐形成面向程序思考、按照程序运作的习惯。作为整个项目推动的程序管理部门和咨询公司在整个项目中一定要切实发挥项目管理者、推动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为后续的程序实施推广落地奠定基础。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