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学效率?探索课程改进的更多路径
课程如何进行优化调整
一、深化课程内容设置的深度与广度
为更高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成效,课程内容的调整至关重要。以下是对课程进行调整的几个方向:
1. 优化课程内容构建
课程内容需紧跟社会及行业的发展动向,进行相应的更新和提升,不仅要涵盖基础知识,还需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保持前瞻性。同时,内容的构建还可根据不同学科或课程阶段进行相应调整和拓展,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例如,通过丰富实验课程和实习项目,增强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实操技能和应用能力。
2.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交叉融合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在课程调整过程中,可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更广泛的领域知识,拓宽视野。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文学艺术的元素,或在科学课程中引入工程技术的知识等。这种学科交叉融合不仅提升课程的趣味性,也有助于学生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3. 强化实践性教学
在课程设计中,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实验、项目、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教学策略与学习模式
优化课程不仅需关注内容本身,还需关注教学策略与学习模式。可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慕课、在线学习等现代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成效。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优化教学的标准有哪些
优化教学的标准通常包括:
首先,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是优化教学必须坚持的基本质量标准。个人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三项基本要求。面向全体主要解决个人全面发展的对象问题,与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主义思想、等级特权思想相对立,强调让所有儿童都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关注教学惠及最广泛的人群。具体来说,它要求整个教学制度和课程体系应真正体现教学民主精神,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此外,它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要,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在现实实践中,仍存在着种种从少数人局部利益出发,乃至于从个人私利出发来安排教学制度和课程体系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的成长需要也难以充分满足,这说明,坚持面向全体,的确是当前优化教学的重要课题,值得认真对待。身心和谐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具体规格要求,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质量规格。它与片面发展相对立,强调教学应为学生打好全面的基础,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人格品质和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得到整体发展。身心和谐发展以主体性的提升为核心,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为基础和途径,是统一要求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只讲知识技能而不提升学生主体性、只讲统一要求而不讲个性需要的教训;在当前,则存在离开知识技能而空谈素质发展、突出个人需要和个人经验而不顾统一要求的现象,这些都有害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坚持身心和谐发展的质量标准,就是要为学生打下全面而扎实的文化基础,要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人格,要全力培养学生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在方式和过程方面的要求,它和千人一面的机械发展相对立,强调学生发展是充满活力的,是富有个性的。综合这三项具体要求,可以说,优化教学就是能有效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主动发展的教学。
其次,多快好省的效率标准。讲效率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率角度来衡量。效率涉及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之间的关系。教学总会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这些消耗的资源就是教学投入;教学活动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如获得新知、养成技能、形成能力、陶冶品格,这是基本的教学产出。优化教学的效率标准,强调的是合理投入与高效产出的有机统一。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就是要改变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努力创造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体系。应该说,如何提高效率,一直是我国教学改革中没有处理好的一个问题,过去有过一些不讲效率的老毛病,如教学信息量少,节奏慢,简单重复,机械练习,等等。当前,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旗号下,又出现了不少不讲效率的形式主义的新花样,比如,什么课都要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人人都要自做课件,教师疲于应付,资源共享效率极低;再比如,在提倡学生讨论、动手、探索的主流舆论下,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要安排学生讨论和动手的教学环节,经常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在一节“圆的认识”课上,教师在告诉学生“圆是平面上与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后,让学生讨论给这个定点取个名字,结果,学生讨论了几分钟并给出了五花八门的名字:中心点、原点、顶点、圆点、圆心等等。[4]从表面看,这个班讨论很热烈,但是,这样的讨论有什么意义和实效呢?当前,这种形式热闹而实效低下的形式主义新花样,大有日益流行之势。探讨优化教学的标准,需要严肃对待这种新的形式主义,因为它比传统的少慢差费多了迷人的花样,并且有主流舆论撑腰,不易被人察觉和识破;但是,不管它表面多么冠冕堂皇,形式主义终究是害人的、误人子弟的东西。我们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决不能为了形式热闹,哗众取宠,而应切实针对实际问题,做实事,讲实效,真正让学生学好,获得有效发展。这是坚持多快好省的效率标准的重要现实要求。
第二,高效便捷的效益准则。谈效益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进行评价。效益关联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之间的联系。教学必然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这些耗费的资源即教学投入;教学活动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如获取新知、培养技能、塑造能力、陶冶品格,这是基本的教学产出。优化教学的效益准则,强调的是合理投入与高效产出的有机结合。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要扭转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努力构建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体系。可以说,如何提升效益,一直是我国教学改革中未能妥善解决的问题,过去存在一些忽视效益的弊端,如教学信息量不足,节奏缓慢,简单重复,机械练习等。当前,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旗帜下,又出现了不少忽视效益的形式主义新现象,例如,什么课都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人人都要自行制作课件,教师疲于应付,资源共享效率极低;再如,在倡导学生讨论、动手、探索的主流舆论下,无论什么教学内容,都要安排学生讨论和动手的教学环节,经常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有个典型的例子,在一节“圆的认识”课上,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圆是平面上与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后,让学生讨论给这个定点取个名字,结果,学生讨论了几分钟并给出了各式各样的名字:中心点、原点、顶点、圆点、圆心等等。[4]从表面看,这个班讨论很热烈,但是,这样的讨论有什么意义和实效呢?当前,这种形式热闹而实效低下的形式主义新现象,有日益流行之势。探讨优化教学的效益准则,需要严肃对待这种新的形式主义,因为它比传统的少慢差费多了吸引人的花样,并且有主流舆论支持,不易被人察觉和识破;但是,不管它表面多么堂皇,形式主义终究是有害的、误导学生的东西。我们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决不能为了形式热闹,迎合观众,而应切实针对实际问题,办实事,讲实效,真正让学生学好,获得有效发展。这是坚持多快好省的效益准则的重要现实要求。
第三,美善真的进程准则。教学是否优化,还应从教学过程的角度进行评判,即考察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形式是否科学、合理和巧妙。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学过程来保障,因而,过程和结果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一般来说,科学、合理、艺术的教学过程,自然会带来好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反之,教学过程和形式不科学、不合理,教学质量和效率往往也难以令人满意。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过程和结果不统一的现象也是经常出现的。比如,题海战术,手段虽不科学,有时也有一定效果;精英教育把教学资源集中投到少数人身上,虽然不公平,的确也培养了一些高素质人才;等等。这说明,除了质量准则、效益准则外,优化教学还应有独立的过程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