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项策略助力水资源保护:深入剖析水污染防治之道
撰写一份关于如何预防水污染的调研报告概要
全面预防水污染的策略是指从全局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水环境污染进行预防和治理。实施全面预防水污染非常关键,因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主要面临两种类型的水资源短缺:一是资源型缺水,二是水质型缺水。长期以来,以点源治理为基础的排污口净化处理无法有效解决水污染问题,必须从区域和水系的整体出发进行全面预防水污染,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水污染,解决水质型缺水问题。
(1)全面预防水污染的基本原则
1)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水污染治理相结合
从“人类-环境”系统和“经济-环境”系统的关系来看,人类的发展活动,尤其是经济再生产过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类生态系统中水循环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水循环,二是社会用水循环(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在水循环过程中要保证安全用水界限,并尽可能不降低水的质量,就只有对经济再生产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要调整工业结构和改善工业布局,以及推行清洁生产等。当前调控手段和方法还很难做到完全不产生污染、不排放污染物,所以还需要有污染治理措施,两者相结合。
2)合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与人为措施相结合
排海工程、排江工程、优化排污口的分布都是合理利用水环境自净能力的措施。但要从整体出发进行系统分析,土地处理系统、排江、排海工程、一级和二级污水处理、氧化塘等各种措施要优化组合。
3)污染源分散治理与区域污染集中控制相结合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第一类污染物必须由污染源分散治理达标排放,对于小型工业企业可以采取污染治理社会化的方法来解决。对于其他的污染物应当以集中控制为主,提高污染治理效益,将两者结合起来。
4)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相结合
利用生物治理技术,设计合理的工业链和合理的工业用水循环等都是有效的生态工程。但要与环境工程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5)技术措施要与管理措施相结合
在规划、评价的基础上选定技术方案可以避免盲目性;技术方案实施后只有加强管理,才能使技术措施正常运行,获得良好的效益。
(2)全面预防水污染的主要对策
我国全面预防水污染的主要对策如下:
1)对水环境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
水环境功能分区是进行全面预防水污染的依据。根据水环境的现行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水源保护和水污染控制的依据。例如,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将水域按功能分为五类: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Ⅲ类主要是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以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以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按功能区控制污染,保护水资源。首先,按照水域功能划定保护级别,提出控制水污染的要求。例如:对特别保护水域,是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的Ⅰ、Ⅱ类水域,不得新建排污口,现有的排污单位由地方环境部门从严控制,以保证受纳水体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质标准。其次,按照功能区实行总量控制。所谓总量控制是指为了保持某环境功能区的环境目标值,所能容许的某种污染最大排放量。所以,水环境功能区划是实施水污染总量控制的依据。
2)制定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内容和制定工作步骤如下:
在水环境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分析确定水环境的主要问题。
划分污染控制单元。根据水环境问题分析结论,考虑行政区划、水域特征、污染源分布特点,将污染源所在区域与受纳水域划分为一个水污染控制单元。
提出环境目标,进行可达行论证。环境目标要由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各分项具体目标。
确定污染物消减量,以及消减比例分配方案。
制定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及实施方案。
实施规划的支持和保证。包括:资金来源分析、年度计划的制定、实施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建议方案,以及必要的技术支持等。
制定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必须坚持下列的几项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核心,着力于全过程控制。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行清洁生产,把污染消除在经济再生产过程中。
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坚持综合整治的原则。对规划方案要进行系统的分析,达到整体优化。
3)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主要污染源逐步由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过渡
在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时,一定要结合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与管理体制,遵循下列5点要求:
从实际出发确定总量控制目标。当排放污染物的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难以确定时,可以根据国家环保局1995年12月提出的总量控制方案所确定的原则,以1995年主要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作为一个目标总量,按所在地区的实际技术经济水平,确定消减比例,分配到主要污染源。
选好发证对象。发放许可证的对象主要是本地区的污染大户,一个城市抓十几户或者几十户即可。要经过污染源调查评价,选好控制重点。
控制污水总量,因地制宜进行计量。
严格控制污水整体量,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计量。
加强颁发许可证后的环境监管工作。
高度重视实践经验,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前,需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分阶段推广。同时,也需关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例如排污指标的有偿转移、排污权的交易等。
4) 增强乡镇企业的水污染综合治理
我国乡镇企业分布广泛,与农业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对耕地及河流的支流(或河网)已造成严重危害,亟需迅速进行综合整治。其防治策略包括:
首先,根据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使污染型企业占比降至15%以下,取缔“十五小”企业。
其次,乡镇企业应合理规划布局,与农业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
再次,对现有乡镇企业的污染源要严格管控。
水污染治理“七字方针”
水污染治理“七字方针”为“截、引、净、减、调、养、测”。
这七个字代表了水体治理的七个关键环节,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旨在全面改善和提升水质。
首先是“截”,其核心是切断点源污染产生的污水,防止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例如,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通过构建完善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确保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得到妥善处理,避免直接排放至河流或湖泊中。
其次是“引”,即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产生的污水通过相应措施引入湿地或生态岸带等设施。此步骤旨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进一步处理已截留的污水。例如,可以建设人工湿地或生态驳岸,通过植被的吸收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
“净”是通过湿地、生态岸带及其他净化设施处理污染水体与降水、径流。在此阶段,采用各种生态工程措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如建设浮动湿地、水下森林等,这些措施能有效吸收和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提升水质。
“减”是降低水体中的有机质成分,减少淤泥。此步骤通常涉及水体底泥处理,通过清除或转化底泥中的有机物,减少水体内源污染的释放。例如,可利用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微生物降解底泥中的有机物,实现淤泥的减量化和无害化。
“调”是引入新水体补充水道、湖体等。此步骤旨在通过引入新的水源,稀释受污染的水体,提升水体的整体质量。同时,新水源的引入还可增加水体的流动性和溶解氧含量,有助于恢复水体的生态平衡。
“养”是整治内源污染,通过微生物复合菌恢复水体营养结构,稳定或重建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结构。在此阶段,可通过投放益生菌等生物制剂,改善水体的微生物环境,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优化水体营养结构和修复生态系统。
最后是“测”,即数据检测与水体实时监测。此步骤是确保整个治理过程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关键。通过实时监测水体的各项指标如溶解氧、氨氮、总磷等,以及及时记录数据变化,可以准确掌握水体治理的效果和问题所在,为后续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实时监测还可及时发现和应对突发状况如污水泄漏等事故性污染事件。